近期肆虐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向我们发出了严峻拷问:病从口入,虽“老生常谈”,而追本溯源,均体现在了我国公众缺失的科学素养。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突出短板究竟在哪里?而提升城乡居民疾病风险防范能力的“灵丹妙药”又该如何配制?《光明日报》于2020年2月17日发表了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关于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的阶段研究成果,其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契机,通过网络问卷方式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472为受访者进行调查(调查仍在持续跟进中),深入剖析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短板所在。调查发现,我国估计约有超过7000万人不同程度地食用过野生动物或不明来源的动物性食品,而其主要源于公众对野生动物食用安全性及其营养价值的认知误区。为此,文中提出了“把住食品安全关,提升公众食品安全素养”的科普路径,在严格贯彻中央决策,形成党和政府推动、以人民为中心、全民积极参与的大科普格局的前提下,更要积极推进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的基础工程与继续教育工程,并充分融合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丰富平台渠道,拓展公共健康科普资源。
此研究我校管理学院陆姣副教授积极参与,与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共同完成了相关成果。
(管理学院 王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