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临床医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2025-08-26       

01发展历程

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历经数十载发展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1973年,经省教委批准并报国家教委备案,医院附属卫生学校正式启动招生;1977年,以优异办学水平获评山西省一类中等专业学校,奠定了早期医学教育基础。1983年,医院承接山西职工医学院外科大专班教学任务,系统开设30门专业课程,开启高等医学教育序幕。1989年,医院正式挂牌成为山西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自此持续接收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实习生,教学职能进一步拓展。2011年,经山西省卫生厅批准加挂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牌子,转型提升为非直属附属医院2013年成立山西医科大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标志着医院正式具备独立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资质,教育层次实现重大跨越。2016年起,医院独立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四五年级本科小班临床课程与实践教学任务,本科教学覆盖面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延伸2021经山西省编办同意加挂山西医科大学第五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牌子,正式成为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同年全面开展五年制及5+3一体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这一标志性举措,标志着医院从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传统医疗型医院,正式转型为集医、教、研于一体、具备完整教学职能的临床学院型医院,实现了医学教育体系的全面升级。

undefined  

1 教学历史沿革

02组织架构图

undefined


2 第五临床医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图

03教研室

26个教研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下设26个教研室:内科学教研室、诊断学教研室、外科学教研室、外科总论教研室、妇产科学教研室、儿科学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老年医学教研室、肿瘤医学教研室、感染性疾病学教研室、耳鼻喉头颈外科学教研室、重症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教研室、病理学教研室、急救医学教研室、皮肤与性病学教研室、眼科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口腔医学教研室、医学影像与核医学教研室、康复医学教研室、医学检验学教研室、药学教研室、护理学教研室、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中医学教研室。

04科研平台及实验室

  综合实验室


1E096

3 实验室组织架构图

科研基地实验平台:分子影像实验室、中心实验室、肾脏病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脑疾病防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脑肿瘤智能化研究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口腔健康防治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智能大数据数字化神经外科综合实验室、消化疾病实验室、病理科实验室、生殖医学中心实验室、核医学科体外检测实验室、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验室、内分泌实验室、神经内科实验室、血液科实验室、药学部临床药学科实验室。

科研平台

1.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泌尿系统疾病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肾脏病精准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实验动物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痔发生的病理机制研究及药物转化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妇科恶性肿瘤精准医疗工程研究中心

2.科技厅技术创新中心口腔健康防控山西省技术创新中心

3.山西省人民医院公共科研实验平台;





4 实验室建设

05临床技能实训室

占地3000余平方米,内设内外科基础实验室4间、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考站14间,配备300余种标准化教学模型,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全场景支持;55间标准化示教室覆盖多学科教学需求。

undefined

5 临床技能实验室

06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队伍规模充足、结构优化,形成了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的人才梯队。现有在岗教职工3928人,医疗专业技术人员3025人,临床带教教师985其中高级职称462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共计854名。学院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显著,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名,拥有国家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山西名医”10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2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6名、三晋英才入选者87名;柔性引进工程院院士3名、科学院院士1名。师资队伍中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255人。


6 师资队伍


学院深化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分层分类的教师能力提升路径、建立“政策引导+经费支持”的教学研究激励机制、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督导听课、本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等多种方式深耕教育教学,全面提升师资教学能力与育人质量。



07专业特色


7 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07专业特色

1.铸魂育人:夯实理想信念根基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医药卫生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开展“永远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社区、学校开展健康讲座、义诊等支部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红色实践”品牌项目;通过“医路榜样”优秀学生事迹为引领,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追求,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


8 党建活动

2.五育融合:深化通识教育实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党放心、人民满意、患者信赖的健康守护者”为核心使命。学院注重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拓宽视野、提升综合素质强化通识教育。依托PBL(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体育方面,通过“夜跑计划”“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强化学生健康意识与身体素质;文化艺术方面,组织迎新春师生联欢会、文创设计大赛、非遗文化系列活动,激发艺术天赋与创新能力;劳动教育方面,以“三下乡”社会实践与院内志愿服务为载体,培育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9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 全程赋能:构建学生发展支持体系

学院建立分管副院长管理部门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深入学生一线,全方位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掌握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常态化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建立困难学生资助信息档案,构建扶困-扶智-扶能-扶志四维度融合的长效资助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发展循环。以表彰奖励为导向,通过各类奖学金评选、优秀学生表彰等活动,引导学生自我提升。




9 表彰奖励、心理辅导

4.学生成长:教育创新与学习交流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实践和鼓励学术交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关键路径。“导师-实验室-学术圈”一体化培养平台,有机融合了知识应用、技能训练与思维碰撞,为培养未来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0 学术交流


第五临床医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构建多元化、个性化、开放式的育人新格局,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提供坚实保障。同时,注重医德医风教育,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医生。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