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 思政网 | 英文版 | 视频校园
../../img/banner_top.jpg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山医文苑 >> 正文

缅怀︱他在丛中笑

发布日期:2022-06-28 来源: 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家国兴盛,生民安康,是无数人的祈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袁隆平院士常年奔走于麦田之中;吴孟超院士期颐之年,依然手持手术刀……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民族之所以愈发灿烂辉煌,则正是因为有这些无私奉献的伟大先烈们,他们栉风沐雨,呕心沥血,他们任劳任怨,爱国爱党,他们永远地停留在了历史的丰碑上,也永远地停留在了中华儿女的心头……

法医学院2021级  王翔翼

空气中渐浓的热意叩响了夏日的大门,在这个播种希望和收获的五月,在新一代人奋斗的长征路上,人们凝眸回望,看向了那位在去年离开了我们的老人,从悲痛中再次汲取新的力量。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记得最开始了解袁爷爷是在小学的课本上,我为了预习课文,便上网搜索他的资料并被深深地震撼到了。“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等道理都是我们打小就被教育的理念,所以当鼠标一点点划过他的功勋履历时,我只觉得那成倍增长的数字大得惊人。慢慢地长大了,我偶尔也会搜索袁爷爷的演讲和采访视频来看。每每看到他戴上草帽,深深地弯下腰杆或抚摸或轻捻着稻穗时,恍惚间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位科学家,不如说他是个辛勤的耕作者。记得袁爷爷也就此解释过,对农业科学家而言,田间地头就是他们的实验室,是他们的主战场。光有理论是不行的,所以下田不仅是他的日常,也是他带学生的“门规”。随着年龄渐长,袁爷爷体力与年轻时相比大不如前,但他从未停下过前行的脚步,从播种、选样再到研究,每个步骤他都会事无巨细地进行到底,也正是有着这种钻研到底的精神,袁隆平老先生这一生为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采访中的他畅想着美好的未来,乐呵呵地说着自己的梦,似乎耄耋之龄对自己,对自己的目标而言并无影响一般。而在我们的记忆里,他也是永远奋战在科研的一线上,奋战在让全国人民有饭吃,吃饱饭的征途上。而这些艰苦卓越也恰恰让我们常忽略了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却他所做出的伟大贡献,在2019年由习近平总书记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这是对其为党和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的嘉奖,更是对袁爷爷的一种肯定。即使在拥有了这般荣誉后,袁爷爷也没有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勤恳地工作,不愿辜负人民和国家给予他的希望,亲手播种下了无数充满爱的种子,实现了更多人解决温饱的梦想。

去年年初,他不顾身体的病痛,仍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过度劳累终是让“90后”的他扛不住了,当他逝世的消息从老师讲课的屏幕中弹出时,我记得教室一下就安静下来了,甚至有人直接落下泪来……苦痛挣扎千种滋味流过心头,人们不愿相信一颗巨星的陨落,天边明月显现,袁爷爷的学生依旧在努力奋斗学习,似乎在向我们证明,还会有新的明星冉冉升起。只要还有人记得这颗星星,就不算是真正的离去,这些星辰依旧在遥远的天际散发光亮,静静俯瞰人间,期待着自己心心念念一生的国家变得更加美丽与幸福。

“禾下乘凉梦,我是真做过,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如今他的梦真的都实现了!足足有两米高的巨型稻在去年的8月28日试种成功了!并且在去年的10月17日,袁隆平团队杂交水稻双季亩产破1600公斤,创造了新纪录,而袁爷爷最后奋战过的地方——三亚市,科研家们也不负众望完成了双季稻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创造1586.86公斤的好成绩。风吹麦浪,是袁老灵魂的回响,他日举世无饥,你饭饱之后出来散步,经过田间青野时,如有风吹稻浪,便是袁老来回看这世间了。

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会永远记得灯塔,虽已离去,犹如明灯照亮世人。星辰即使湮灭,光芒依然会在宇宙中旅行,穿过亿万光年来到每一双仰望星空的眼睛里。只要有人记得,他们就没有真正地离去。又是一年风吹麦浪,青绿永远是希望的颜色,就像他给予新一代年轻人的一样,澎湃昂扬,永不低头,向袁老致敬,向每一位不屈的中国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