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点建设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位点建设 >> 正文

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介绍
发布时间:2025-06-23 10:17:39       来源: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山西医科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于2014年获批,2015年9月开始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基于当今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实际状况,本学位点紧密结合社会对心理咨询与干预的迫切需求,培养与此相应的“心理学+医学”专业型、应用型复合人才。学位点现有8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近五年,年均招生18.4人。在我校生物学与医学的有力支撑下,形成了三个紧密关联且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方向,即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服务、临床与咨询心理和心理评估与危机干预。近五年,已为各级科研和教育部门、医院、企业、咨询机构等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卫生、心理测量与评估、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等领域的专门人才33人。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学位点深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的重要论述,扎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化解社会矛盾、助力心理健康为己任,培养具有心理实践技能的专门人才,将道德高尚、理论扎实、实践过硬作为培养宗旨,为推动社会心理健康输送中坚力量,以适应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需求。

学位标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发展指示精神及新时代对人才的期望,结合《山西医科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山西医科大学关于研究生申请学位发表论文的规定》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据此制定了以下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三个基本标准。

基本要求:遵循立德树人理念,传承人文精神,普及心理知识,助力全民心理健康,且需修够课程学分、通过论文答辩、掌握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素养:结合我校医学资源,掌握心理学核心原理并融入医学特色,关注心理前沿动态,熟悉心理干预手段,把握专业领域发展脉络。

能力水平:以创新精神为引领,研究生要具备基本科研素养、外语运用能力及心理干预技能,能够将心理专业技能应用于多场景,提供高品质心理服务,彰显专业优势。

三、培养特色

着眼人民群众不断攀升的获得感与幸福感诉求,学位点设立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服务专业方向,力求推动全民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精准对接国家心理素质教育工程战略部署。

鉴于数字时代频发的问题行为,学位点开设临床与咨询心理专业方向,旨在运用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手段,帮助来访者克服心理行为障碍,有效满足临床日益增长的心理治疗服务需求。

针对社会转型阶段压力递增的心理健康弱势群体,特设立心理评估与危机干预专业方向,专注于化解个体成长路上遭遇的各类心理困境,高效预防潜在心理隐患。

四、师资队伍

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正高级6人,副高级5人,高级职称比例达68.75%,中级5人,45岁以下教师占75%。校内导师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获外校博士学位比例为57.14%。具有相应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或行业工作经验的比例达100%。

本学位点行业教师总计24人。其中,正高级6人,副高级4人,中级14人。均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皆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

五、科学研究

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含1项博后基金),其中在研国家级项目6项。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44项,其他项目3项。人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5项。累计经费达1100余万元,年人均到账经费13.86万元。

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48篇,加上SSCI、CSSCI、北核、CSCD等各类期刊论文共计275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45篇,人均9.06篇。

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7),山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1项,咨询报告1例,国家级获奖教学案例2项。

六、教学科学支持

支撑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研究生案例教学硬件设施包括案例教学讨论室、心理咨询室、沙盘治疗室等;软件设施包括教学案例库,可提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了系统脱敏疗法案例、贝克认知疗法案例、空椅技术案例、理性情绪疗法案例等13例院级优秀案例。

研究生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设施齐全的专用教室1间、研究生工作室1间、个体心理咨询室8间、团体咨询室4间,共计500余平方米。还包括心理实验所需的眼动仪、生物反馈治疗仪、放松治疗仪等设备,以上设备均配备相应的软件系统

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情况:本学位点与全省8个单位签订了应用心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见习、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版权所有©: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351-398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