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培养您现在的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培养 >> 社会工作 >> 正文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情况简介
发布时间:2025-07-20 15:03:10       来源:



1、专业发展历程

山西医科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于2002年创建,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0年入选山西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014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授权点,201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8年依托我校人文医学博士点开始招收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生,现已基本形成本、硕、博联动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成为国内第一家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和招收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生的独立设置医科院校。2024年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位居全国第87位,获得3星级评价,被评定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医务社会工作特色和实务工作在全国已具有较高知名度。

专业现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理事单位。与山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山西省民政厅、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共青团山西省委及多个地市社会工作部建立了合作关系,是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山西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先后承办中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19年会、第二届全国医务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研讨会以及山西省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研讨会、首届山西省高校实务技能大赛等多项重大学术活动,初步打造出了“山医社工”品牌。

2、专业依托的学科发展情况

专业以党的社会工作政策为引领,以医科院校社会工作的独特资源优势和使命担当为依归,依托山西医科大学省内强大的医学教育水平和雄厚的医疗卫生资源,逐步构建了医务(健康)社会工作为主体,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和社区社会工作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学位点依托的“社会科学总论”学科学校排名进入ESI全球前1%,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专业教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香港理工大学等国内重点院校,涵盖了社会工作、社会学、社会保障、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缘结构丰富完整。

3、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师资结构方面,专业共有专任教师2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合计占比50%;博士学位9人、在读2人,合计占比45.8%,形成了老、中、青结合,以传、帮、带模式传承的教学结构与教学风格,教师团队中半数拥有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可以开展双师型教学。

教师团队中拥有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名,山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名,“三晋英才”拔尖骨干人才2名,山西省学术带头人1名;拥有“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中国十大社工人物”、中国“最美社工”、全国百名社工人物等多名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社会工作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获2019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专业教师广泛承担省市各级专业规划、决策、培训、评估等任务。

专业与省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紧密结合,现有行业教师共30人。其中,45岁以下17人,占比57%;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16人;均具有10年以上行业管理或一线服务经历。分布在各级社工部、社工机构、医疗机构、民政部门、学校、社区、养老机构等领域,覆盖了政府(政)、教育机构(学)、相关产业(产)、研究机构(研)四大领域。

4、教学基地建设情况

社会工作专业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重点,现已在省内外建立25个实习基地。包括医疗卫生机构10家、社会工作行政部门4家、民政社会福利机构3家、学校教育机构1家、基层社区3家、社会服务机构4家。

专业还全面整合了教学基地和合作单位的实习督导资源,产学研联建共建。实践基地均配备了专门的行业指导老师,行业教师在专业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获得了“全国道德模范”、山西省“巾帼建功标兵”、民政部“溢起守护”养老专业人才等荣誉。

5、学生及学生支持服务情况

社会工作专业现有在校生308人,其中本科生266人,研究生42人,生源涵盖全国十余个省区市;近三年毕业本科生325人,研究生54人,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全国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及专业服务机构,培养了包括山西省首名高级社会工作师在内的一大批社会工作管理与实务领军人才。

专业现为山西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和山西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人才实训基地,拥有省内一流的180平方米的社会工作实验室,并配置了多种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积极依托省委社工部、卫健、民政、共青团等业务主管部门及全国百强机构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开展专业实训及教学研究,现有25个专业实习点和十余家合作单位,形成了产学研聚合的多维平台。

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设施,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同时,专业以“实践育人”为导向,依托校级学生社团社会工作协会、宁养义工团队、生命关怀协会和心理卫生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依托山西铸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化专业服务。带领学生走社区、下乡镇、入农家、问民情,运用个案访谈、小组培训、课外讲座、亲子关系辅导等形式,针对留守、流动、流浪儿童和城乡社区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开展各类专业服务,既丰富了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也提升了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行,同时凝聚了一批品牌社工服务项目。

6、专业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基本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医疗卫生部门、社会团体、教育科研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基层社区组织以及各种企事业单位从事社会服务、组织策划、心理健康教育、行政管理、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应用型社会管理与服务人才。

在课程体系上,专业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模块化课程体系,涵盖自然科学、思想政治与人文社会科学、生物医学、专业核心及特色课程四大类。其中,医学特色课程占比显著,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实现了医学与社会工作的交叉融合。此外,开设了《医务社会工作》《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等特色课程,强化专业特色。在教学模式上,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情景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视频、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等教学设施。同时,推行PBL、TBL、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结合课程思政,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上,构建了以“理论-实践-反思”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同期实习、医院见习和毕业实习一体化,实践课程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实践教学占总学分的31.1%,设置超过800学时的专业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7、教育教学改革成效

教学投入与评价方面,建立教师投入教学、教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专业教师均承担本科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学改革与建设,近年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项目10余项,“社会工作专业化实践教学模式探究与应用”获2019年山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医务社会工作》获批省级一流课程,《临终关怀社会工作》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通过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估等多元化评价机制,定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专业与省市社会工作部门建立战略合作,构建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实时掌握政策动态和人才需求信息,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根据反馈新增《信访社会工作》《党建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

专业与实践基地合作,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一次同期实习由原先的三周延长为四周,设置分阶段渐进式实习模块。继续与实践基地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医疗救助、助老助残、儿童帮扶等专业服务。通过实务历练,学生专业能力显著提升,近三年获省级以上实务竞赛奖项27项,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0%。

8、培养成效与未来展望

社会工作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科生连续三届获全国社会工作大学生论坛一等奖。近五年来,10名同学参与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人获金奖,4人获银奖;20名同学参与“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项目并获得校级、省级荣誉,其中2020年学生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2021年荣获山西省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省级二等奖,2022年第十三届“挑战杯”中的《向日葵—科技赋能留守儿童心理智疗公益新模式》项目荣获山西省省级一等奖、国家三等奖。2022年“建行杯”第八届山西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的《“童心圆—数字化赋能儿童心理智疗公益新模式”》项目荣获省级银奖;2023年《事实孤儿专业化精准化服务路径的探索与研究》等项目获省级一等奖,2023年山西医科大学“创青春”青年创新创业竞赛二等奖,《童成长——助力事实孤儿增权赋能》第十八届挑战杯等四个项目获得了校级三等奖。2024年,“基于连翘产业发展对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研究”获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项。

经过22年的辛勤耕耘,社会工作专业在实践教学、社会影响、学生创新等方面都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办学招生规模最大、社会影响力最强、社会服务开展最好、医务社会工作特色全国知名。展望未来,山西省乃至全国对于社会工作尤其是医务社会工作高级人才的大量需求是显见的,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于民生工作和社会服务的需求。专业全体师生将坚守“社工义工联动、实习实训同行、创业就业共进”的发展愿景,强化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为山西省社会工作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0351-398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