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医学课堂到疾控一线:一位研究生的蜕变之路
武晓静,女,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医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目前就职于太原市晋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回望在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医学专业求学的日子,那是一片滋养灵魂的沃土。我们不仅了解医学知识,更在伦理的思辨、历史的沉淀、哲学的叩问中,探寻着“医”字背后“人”的分量。记得那些在图书馆啃专业书的夜晚,在医学史课堂上被先驱者精神震撼的时刻,在伦理案例分析课上的激烈辩论——痛苦于理论之深邃与现实之复杂间的鸿沟,也正是在这思辨的阵痛中,我找到了专业的价值与救赎: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关乎生命尊严、社会公正的艺术。这份人文的烛光,照亮了我对医学的理解,也奠定了我价值观的基石。

毕业,意味着从象牙塔走向更广阔的实践场域。进入疾控中心工作,环境骤变。曾经课堂上探讨的宏大叙事,瞬间转化为报表里跳动的数据、疫情监测中不眠的灯火、健康宣教时面对不同群体的沟通挑战。初期的磨砺是深刻的:曾困惑于专业所学如何精准对接繁琐的行政流程与具体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曾挣扎在专业理想与体制现实、宏观政策与个体诉求的张力之间。那些关于“人”的思考,在“病”与“防”的庞大体系前,有时显得抽象而无力。
然而,正是这份人文医学的底色,成为了我工作中独特的“解毒剂”和指南针。当面对冰冷的疫情数据时,我能看到背后一个个家庭的悲欢;在制定健康干预策略时,我会不自觉地思考其文化适应性、社会公平性;与社区沟通时,理解与共情的能力让我能更有效地传递信息,减少隔阂。我逐渐领悟,疾控工作不仅仅是控制疾病,更是守护人群的健康福祉,这正是人文关怀最广阔的实践场。那些关于生命伦理、医患沟通、社会心理的知识,转化为理解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消除健康不公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层动力。
从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医学的学子,到疾控战线的普通一员,这条路径并非坦途,却无比珍贵。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救赎”并非逃离困惑,而是在困惑中坚守人文的初心,并将其转化为行动的力量。在疾控的岗位上,我依然在思考,在磨砺,在成长,努力将曾经点燃的人文烛火,融入守护公众健康的每一刻坚守,让冰冷的数字背后,始终闪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这,便是我从书本走向实践的成长与升华。


供稿人:武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