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1日上午,由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医学社会与人文学组主办,武汉大学医学部承办的全国第五届医学/健康人文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方式举行,线下会场在武汉大学医学部国际报告厅。会议由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部党工委书记兼部长唐其柱教授主持,在开幕式阶段,唐校长与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常委及社会与医学人文学组组长、山西医科大学原校长、山西中医药大学原书记段志光教授分别致辞。
在主题报告阶段,北京大学张大庆教授、北京大学王一方教授、深圳市人民医院耿庆山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教授、大连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等知名学者围绕“新时代医学/健康人文”的主题共同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
张大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现代医学史研究的三大论题》。第一个论题是“临床医师-医学史家奥斯勒与奥斯勒论题(Osler Thesis)”,奥斯勒认为医学是增进人类健康与促进人类进步的力量,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可能性的艺术,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科学,医学是科学与人文、技术与人性的整合;第二个论题是:“解释疾病转变与人口增长麦基翁论题(Mckeown Thesis)”,麦基翁认为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主要为经济发展条件改善,即更好的营养改善,医学和卫生所起的作用并不大;第三个论题为:“当代医学批评与伊里奇论题(lllichi Thesis)”,伊里奇认为医疗技术可以使许多人受益,但对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是现代医学。张大庆教授认为,首先,理解这三个论题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随着疾病谱的转变,每个时代面临的健康问题有所差异。其次,这三个观点都将健康问题简单化了,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并非单一的医疗技术。第三,要肯定医学技术进步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但也要认识到医学的局限性。
王一方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健康命运共同体:从愿景到行动》。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愿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使中国文化中“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能够成为世界通行的价值观,健康命运共同体有一个内在的位序,需要经过利益共同体、知识共同体、道德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六个阶梯一步一步去达成。方舱医院其实就像一个健康命运共同体,方舱医院里医患关系非常和谐反映的就是情感道德命运共同体,其中管制与自由、等级与平等、专制与民主、冷漠与仁爱、帮助与自助、冲突与和谐、伤害与疗愈、刺激与安抚等关系都得到很好的转换,所以建构健康命运共同体要从细节上、从行动上真正拓展。医改是世界上最难的改革,因为医患关系是世界上最难的关系,要破解医学的现代性危机和破解医改的难题,可能都需要通过构建健康命运共同体来实现。
耿庆山院长的报告题目为《医者人文素养与医患共同决策》。耿院长从医学的本质、医者人文的标准与评价和医者人文素养与医患共同决策三个方面引出新时代呼唤医学人文的回归,他认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引起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并结合案例阐述了医患共同决策的具体实施。
上海中医药大学何裕民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后疫情时代的健康人文呵护》。他认为从医疗人文到医学人文再到健康人文,是对医学的人文性认识和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使得我们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后疫情时代需要全新的呵护系统,互联互通时代需要全新的健康人文。全新的健康人文应该从生物领域转化为生态领域,科技和人文应当紧密结合。
山西医科大学段志光教授的报告题目为《中医药自信:中国特色医学/健康人文教育的底气》。1919年美国的奥斯勒提出医学人文,2010年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克劳福德提出健康人文。近几十年来,我们主要学习借鉴的是西方提出的医学人文和健康人文。其实,中医学是医学人文的示范者,是健康人文的先行者。中医和西医作为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两大医学体系,有所同,有所不同。从人文角度来看,中西医学/健康人文有何不同?中西医学/健康人文如何比较?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健康人文体系?段志光教授认为中医药自信是中国特色医学/健康人文教育的底气,并从研究背景、基础研究、模式构建、实施效果、推广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自信院校教育研究与实践情况。最后建议高校医学健康人文教育中要擦亮中医药自信的底色,融入中医人文的内容。
大连医科大学赵明杰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健康人文学科发展刍议》。他主要探讨了健康人文与医学人文的关系问题。医学人文与健康人文都是关注人的生命过程,只是关注点不同,健康人文扩大了关注点,将健康人文和医学人文整合在一起,使对人生命的人文关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医学人文与健康人文背景不同,医学人文的背景主要是医生对个体疾病诊疗,健康人文针对的是广大人群的健康问题。通过探讨医学人文与健康人文的异同之处,赵教授提出几点思考:对医学人文来说,健康人文是融入还是代替?如何建立教学科研的功能单元?两者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学科人才队伍如何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