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报告
组件模板格式错误
自评报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评报告

新时代教育改革: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新动向(知识问答篇)

日期:2025年07月03日 15:40 作者:来源: 点击数: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本科教育的优先发展与审核评估的创新变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为便于全校师生深入了解和熟悉审核评估指标的内涵,准确理解与掌握审核评估的规范要求,现推出“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应知应会”内容专题。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应知应会手册

什么是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不同于合格评估和水平评估。合格评估属于认证模式评估,达到标准就通过。水平评估属于选优模式评估,主要是看被评估对象处于什么水平,重点是选“优”。审核评估主要看被评估对象是否达到了自身设定的目标,国家不设统一评估标准,结论不分等级,形成写实性审核评估报告。审核评估的重点是引导学校建立自律机制,强化自我改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新一轮审核评估较上一轮审核评估有哪些突出特点?

(1)强化“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

(2)夯实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明确教学改革目标引导。

(3)线上与入校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明察与暗访结合。

(4)强化服务与体验,构建“1+3+3”多维立体评价体系。

(5)建立持续整改机制,让评估结果“长牙齿”。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如何构成?

 

新一轮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其中定量指标需至少选择1种同类常模和三组他类常模做比较。

(1)定性指标设置统一必选项、类型必选项、特色可选项等,由高校根据要求和办学实际自主选择。

(2)定量指标分为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是对标国家规范要求,旨在对影响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数据进行审核:如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基本办学条件、学生发展与支持服务方面等:“可选项”可结合办学实际和优势特色自主选择,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3)同类常模比较是指选取同类型全国高校的数据平均值做比较,如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高校常模、全国常模、31个省(区、市)常模、12类高校常模(理工类、综合类等共12类)等;他类常模比较是指自主选取、量身定制不同类型高校的数据平均值作比较,共选择三组共15个高校,每组5个学校。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类型有哪些?

 

新一轮审核评估设计了“两类四种”评估方案。

第一类审核评估针对具有世界一流办学目标一流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培养一流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普通本科高校。重点考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必备的质量保障能力及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举措与成效。

第二类审核评估具体分为三种:

(1)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学术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2)适用于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3)适用于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

第二类审核评估重点考察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资源条件、培养过程、学生发展、教学成效等。我校参加的是第二类第二种审核评估,即已参加过上轮审核评估,重点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的普通本科高校。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目标

 

新一轮审核评估把“一根本,两突出,三强化,五个度”作为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追求。

一根本: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

两突出:即突出“以本为本”,确保本科教育教学核心地位;突出“四个回归”,落实“三个不合格”“八个首先”有关要求,引导高校“五育”并举倾心培养时代新人。

三强化:即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强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

五个度:即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保障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十六字方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

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工作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推进持续改进。

如何践行“课程思政”?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思政“十大育人体系”

 

(1)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2)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4)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5)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6)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7)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8)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9)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10)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定决心。报告对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论断,其中“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根本标准”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是我党的重大政治宣示,令人精神振奋,倍受鼓舞。“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