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萍,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A类)入选者,山西省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山西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标兵,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3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获肿瘤学医学博士学位。2004-2008年(full-time)、2008-2009年(part-time)先后在University of Michigan、H.Lee Moffitt Cancer Center (NCI at Florida) 从事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和生物标志谱研究。现全职受聘于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细胞生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学术带头人。从事癌变机理和肿瘤分子标志谱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项、其它省部级项目4项。在Cancer Research、Oncogene、J Biol Chem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篇。
主要社会和学术兼职:担任4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担任国际学术委员会AACR、WICR、ASBMB委员,中华抗癌协会肿瘤病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肿瘤学分会基础研究学组成员。2011年被中华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评为“中华肿瘤•明日之星”。
【研究方向】
癌变分子机理和肿瘤分子标志谱研究:探讨肿瘤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从中甄别出可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个体化治疗、预后判断、以及预防或干预的分子标志物或分子靶点。
1、 肿瘤相关基因研究:
以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转归及分子调控机理为研究方向,针对食管癌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基因组学策略,在DNA、RNA和蛋白水平开展系统研究,积累以食管癌基因和蛋白表达谱为基础的实验资料,阐明食管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各级癌前病变分子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确定导致轻度病变向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食管癌前病变双向发展不稳定特性的分子机制,以及食管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从中筛选和建立用于高危人群检测、食管癌分子分型、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敏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
2、 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及其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
鉴于肿瘤发生的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特点导致了肿瘤发生发展相关信号通路的复杂性,拟通过各种高通量技术如组织水平的组织微阵列技术(TMA)、转录组学、蛋白组学等策略,全面了解环境因素对人体基因的作用通路,阐明在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转导通路,建立信号分子作用表达谱及综合分析得出完整的信号通路网络关系,寻找各种通路共同的信号分子及某一通路特异分子,为肿瘤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3、 肿瘤易感基因定位与功能研究:
研究立足于山西省巨大的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资源优势,通过对照分析肿瘤患者/正常人、高癌家族/散发家族等食管癌相关的遗传变异,初步明确我国人群中食管癌的遗传模式,阐明食管癌高易感性的分子基础,筛选和建立用于大面积高危人群检测的生物标志物,寻找易感区域内的有意义突变位点,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功能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立高危人群预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4、 肿瘤干细胞的分选、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拟通过高通量细胞分选系统(如磁性细胞分选系统和流式细胞技术)筛选食管癌干细胞,通过对食管癌干细胞基因表达谱、生物学行为、信号转导以及功能的系统研究,阐明其遗传机制、恶性转化路径,发掘针对干细胞的治疗新靶点,从根本上阐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
【意义】
1、明确我省常见恶性肿瘤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各级癌前病变分子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确定导致轻度病变向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癌前病变双向发展不稳定特性的分子机制,以及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发现上述肿瘤的早期病变及相应分子标志,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基因干预治疗。
2、确定上述肿瘤发生发展各阶段相应的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甲基化、杂合性丢失(LOH)、microRNA等相关分子遗传学特定的分子标志物,用以指导肿瘤患者预后预警、个体化诊疗和分子靶向治疗。
3、开发相关早期诊断及靶向治疗、细胞治疗产品。
【前景】
本研究方向筛选的与特定肿瘤发生相关的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可以应用于肿瘤高危人群的筛选和早期诊断;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各阶段特有的分子改变及其耐药基因组学相关的分子遗传学标志物,可做为分子标志物应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肿瘤预后预警和个体化诊疗的依据,并可做为分子靶向治疗的的靶点,开展真正意义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诊疗,进一步降低肿瘤的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质量。
【承担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