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王巧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队长,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全国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山西省重症监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19级在读博士研究生。
王巧红本可以过一个十年来最休闲的春节,因为2019年她重回阔别已久的母校脱产攻读护理学博士。刚刚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博士理论课程学习,迎来了久违的寒假,她正着手准备2020年5月的博士开题。没想到,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节日的祥和,也打乱了她的计划。
重返岗位支援湖北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抽调人员支援湖北,重症医学科(ICU)首当其冲,首批就走了4名护理人员。ICU是从来没有春节的,越是节假日危重患者越是集中,即使是疫情当前,病人数量仍然不少。这使得本来就人员紧缺的ICU更是雪上加霜,王巧红身为副护士长,毅然决定结束脱产学习回科室上班,如果再抽人也将支援湖北。
当护理部根据省卫健委文件再次抽调支援湖北的护理人员时,王巧红坚定报名,并对科护士长说:“哪怕只抽ICU一个人,请让我走,因为我是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是共产党员,我还年轻,这场战争是对自己所学的全面检验,让我上!”
2月18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随山西省第十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肺科医院,开始救援工作。王巧红任山医大一院护理队长。
带领队员筹建病房

武汉市肺科医院作为武汉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首批定点医院,专门收治危重症病人,是真正的抗疫核心一线。根据组织安排,王巧红带领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理团队20人,与山西白求恩医院20名护士以及武汉市肺科医院的10名护士共同筹建一个楼层共60张床位的病区。
说干就干,她带领大家一起收拾病床,完善耗材、设备及其他用物,并分批学习his系统、新冠肺炎患者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各种院感防控的标准和技能。
她要求队员们对仪器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必须亲手操作,理解原理,否则可能会在真正使用尤其是抢救患者时惊慌失措,延误治疗。队员们反复熟悉病房、床号、仪器设备、处理医嘱等等。细节决定成败,哪怕一个小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工作的障碍甚至护理差错事故。特别是科学防护方面,由于武汉市肺科医院本身是收治结核等感染病患者的定点医院,其病房格局与其他三甲医院相比,更适合新冠肺炎患者的收治,三区两通道、缓冲间、传递窗、新风系统、空气消毒机,每个病房都有人机共存紫外线灯。加之该院已经收治新冠患者1月有余,护士经验较为丰富。王巧红虚心向该院的老师们请教,然后分享给队员。她说,要从战略上藐视,从战术上重视,不能过度防护造成浪费和恐慌,也不能轻敌大意酿成悲剧。
短短几天,60张床位全部准备完毕。大家对这位严谨务实、身先士卒、性格温和的护理队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创新模式建章立制

病房一切准备就绪,那么护士的岗位怎么安排?如果岗位管理做不好、岗位职责不明确,就会造成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工作流程不顺畅、工作无法无缝衔接,也就无法保证护理质量。
先定排班模式。王巧红和山西白求恩医院队长及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长经过商讨,提出“先分工、后合作” 的模式。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医院,工作习惯会有差异,需要一个相互磨合的过程。为了尽量缩短磨合期,理顺交接班流程,首先明确分工,把病区床位平均分给两个主体医院,明确责任田,根据各组人数、班次和工作量给各自的护士分组,再将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编入,进一步帮助大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其次加强合作,倡导无论舱内舱外,两家医院的护士务必相互帮助,尤其是在夜班护理人员较少的时段及抢救患者需要配合的时段。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内保障了责任田工作的无缝衔接,对外促进了所有队员的团队精神和友谊。
再定岗位职责。以武汉市肺科医院原有岗位职责为基础,王巧红带领大家根据实际情况逐步细化,尽可能把握大原则,又要特别关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各班职责、工作流程、院感防控、应急预案、消杀制度甚至宾馆中卧室分区及公共区域院感防控制度、消杀排班一一明晰。队员们不再盲目和懵懂,根据岗位职责能更规范、更顺利地做好各项工作,为实现“提高诊治率,降低死亡率,确保零感染”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十年的工作经验虽不长,但其中护理部的工作经历及三年重症医学科的历练,让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王巧红练就了扎实的专业技术、敏锐的临床思维能力和遇事沉着冷静妥善分析处理的能力。
弹性排班把控质量

2月26日,从隔离点转来第一批48位患者。由于大批患者同时入院,工作量极大,王巧红迅速统筹安排加班人员,带领大家进入工作状态。经过一昼夜的奋战,所有患者妥善安置,所有医嘱正确处理或执行。虽然很累,但所有人都很欣慰,因为他们此行的最大目的就是为患者服务。
根据患者的数量和工作量弹性排班,既不浪费人力也不会造成巨大工作负荷。为了把控两个责任组护理和院感防控质量,经讨论,每个责任组由队长和一名副队长组成质控组,除与队员承担日间病人护理任务外,还要按照各项制度进行质量控制。如果有队员身体不适,两位质控人员可以随时顶替上去,保障护理工作不间断,其他护士休息充足。目前,王巧红和副队长已经顶替过两位身体不适的护士上夜班,形成了一个弹性人力资源调配库。
避免“见病不见人的单纯技术服务”,对新冠肺炎患者尤其要注意言谈中对人格的尊重。细心的王巧红镇定地指挥着每一天的战斗。她掌握着每班次护士的工作情况,协调各方面配合,了解患者的各项诉求,安抚他们的情绪。患者的心理是焦虑的,很多人担心自己病情加重,她特意嘱咐普通外科副护士长连亚强等几位善于沟通的队员在工作中主动与患者“话疗”,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口罩、防护服、护目镜,遮挡了她的容颜,却挡不住她给予战友的信心,带给患者的关爱。她说:“能够成为一名前线的护士长,是我一生最难忘的经历,一定不辜负医院、学校对我的培养。”
集思广益锦上添花
王巧红所带的护理队伍成员,在山西时都是各自岗位上的“一把好手”。在武汉,她根据队员的专业、能力排兵布阵,新老搭配、内外科组合,在临床工作中协作很默契。
在相处中,她发现队员们多才多艺,有的擅长画画,给入舱护士的战袍画上卡通人物皮卡丘,成了山医大一院人在抗疫一线的一道风景线;有的擅长心理护理,对新冠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如同雪中送炭;有的擅长运动,带领大家通过视频锻炼身体,增强战斗力。
王巧红说,让她感触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大家共同为一位患者大姐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当时,细心的夜班队员听到大姐说第二天是自己的生日,就在微信群发动大家探讨如何为大姐过生日。最终,生日贺卡、山西特产、祝福视频,多才多艺的队员们给大姐送去生日祝福,大姐笑了,眼角有些湿润,还主动要求录视频感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
王巧红深知,救治患者不仅仅是拯救一个人的生命,更是给予一个家庭新的希望,同时救治患者也绝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需要一个团结有力的团队。她常常感动于队员们的积极主动,争先恐后,不畏辛苦,斗志昂扬。
身处疫区,她技能傍身,穿上战袍,披荆斩棘,直至深夜,仍在总结当天的工作,调整方案,梳理次日的工作安排。而来自家人、朋友、同事、战友的温暖和队员们所作的一切,就是王巧红为之奋战的最大动力。
危难时刻,逆风飞翔。这位抗疫前线的博士护士长,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写下了最壮丽的学业答卷!
(图文/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