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医徒 追光“呼吸”路——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实习手记
稿件来源:第一医院 发布时间:2025-08-30 点击次数:
我是山西医科大学2021级临床医学专业封义,初到第一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实习,第一个任务便是完成一份高质量的病历书写。这项看似常规的工作实则暗藏乾坤,那一张张病历纸,不仅是诊断治疗的起点,更是医学生成长的试炼场,而带教老师正是引领我们在这片土地上踏实前行的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病历需严谨到极致。自实习首日起,刘志宏老师便对我提出极高要求:询问病史务必全面精准,咳嗽性质、咳痰颜色等细节不容遗漏;体格检查要如精密测绘,肺部的听诊音、呼吸运动等体征必须准确描述,哪怕再微小,也需一一记录。
曾有一次,我接手一位肺炎患者的病历,刘老师审阅时严肃地问我:“患者的近期用药史和过敏史问清楚了吗?肺部啰音的位置和特点描述准确了吗?”我一时语塞,脸颊发烫。他没有批评我,而是带着我重返病房,重新问诊、仔细查体。事后他语重心长地说:“病历是诊疗的基石,细节决定着治疗的方向。只有写得好,才能为患者保驾护航。”从那以后,“严谨”二字,深植于我书写的每一环节。
刘志宏老师更注重引导我将临床思维融入病历之中。有一次,我记录一位哮喘患者,仅堆砌症状与检查数据。他却提醒我:“要把发病诱因、变化规律‘写活’,比如环境因素、季节变化对病情的影响——这才是完整的病历。”还有一位慢阻肺患者,他带着我逐行推敲:“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要与病情严重程度互相关联。病历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思维的载体。”
我逐渐明白,一份优秀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历是有“生命”的,它不仅是症状与体征的罗列,更凝结着医生的专业思考与人文关怀。正如刘志宏老师所说:“写病历不是码字,而是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心去记录。”在这样的锤炼中,我从新手一步步成长,学会在字里行间把握病情、传递温度。
一页页病历,是医患之间的桥梁,是医学经验的传承,更是我成长的见证。刘老师说:“将来你再翻看这些病历,会发现你不仅学会了书写,更学会了如何做一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认真、负责、专业,这些素养,都藏在这一字一句里。”此次实习如同一段攀登,老师是引路的灯,病历是成长的日志。每一次查房、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与患者的对话,都在我心里埋下种子: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既要用专业应对“肺炎”“哮喘”的复杂多变,也要以真诚体恤每一次呼吸背后的焦虑与渴望。
如今回望,倍感珍惜。未来,我定将带着这份历练继续深耕医学之路——以更专业的技术、更温暖的态度,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呼吸时光。
(图文/封义)
复审复校:程红
终审终校:侯小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