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概况
(一)历史沿革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前身为山西医学院卫生系。早在1951年,时为山西大学医学院成立公共卫生学科。1953年,山西医学院独立建校,成立卫生系。1955年,卫生部和高等教育部决定,将江苏医学院、山东医学院、浙江医学院等3所院校的卫生系调整到山西医学院,与山西医学院卫生系合并组建,成为当时全国高校保留的六所卫生系之一。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2年1月,入选山西省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单位,同年11月,入选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
学院拥有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两个专业。2004年,预防医学专业被山西省教育厅评为“山西省品牌专业”,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6年被评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建设专业”,2019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获批山西省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改革试点,2025年软科预防医学专业排名B+。2013年,备案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2014年开始招生,2020年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被批准为“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软科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排名A。
图1 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发展历程
图2 公共卫生学院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二)学院概况
1. 组织架构图
图3 公共卫生学院组织架构图
2. 教研室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设9个教研室,包括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流行病学教研室、劳动卫生学教研室、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儿少卫生学教研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社会医学教研室、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卫生检验学教研室。
3. 实验教学中心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设1个实验教学中心,在崭新落成的至公楼中,精心规划了一层空间,专门用于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新教学场所占地约1000余平方米,环境优雅整洁,宽敞明亮。这里配备了8间先进的教学实验室、2间准备室、8间实训室,以及功能齐全的仪器室、气瓶室、试剂室等,充分满足了多个班级同时开展课间教学实验和实践技能实训的需求。
图4 中都校区至公楼风采
4.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煤炭环境致病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健康损害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重大疾病风险评估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省煤矿公共卫生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反向病原学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
图5 公共卫生学院科研平台
5.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117名,其中专任教师103名,实验系列14名。其中教授25名,副教授3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6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45名。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名誉教授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专项计划2人、四大慢病国家重大专项青年人才1名,三晋英才教学领军人才1名、“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1名、“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6名、山西省教学名师9名、山西省模范教师1名、山西省师德楷模3名、山西省青年创新研究团队1个。
图6 公共卫生学院师资队伍
6. 基地建设
学院现有26个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太原市迎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太原市杏花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业病防治所、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晋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省生物研究院有限公司、太原市医达维科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铁三局集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忻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长治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晋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洪洞县山焦医院、临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阳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晋能控股煤业集团有限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朔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广州市胸科医院(广州市结核病防治所)、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深圳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此外,学院还有6个临床实习基地,包括国药同煤总医院、古交矿区总医院、晋煤总医院、晋城市人民医院、吕梁市人民医院和新疆五家渠市人民医院。
图7 公共卫生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二、专业特色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协作创新”的院训精神,立足“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的宏伟目标,深耕公共卫生教育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铸就了德医双馨的公卫精英摇篮。
(一)坚持立德树人,塑造公卫灵魂
学院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培养“预风险、善防制、勇逆行、守健康”的卓越公共卫生人才为目标,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探索“实践大地练本领,防疫大课育担当,象伊精神强信念,无我奉献卫健康”的医德教育新模式,传承“始终把人民健康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象伊精神”,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培育勇担人民健康重任的新时代公卫人。
1. 课程思政深化
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实施公卫课程转型工程,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德医相融课程思政工作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沙龙,建成省级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思政示范课程6门,形成了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实践思政与思政实践的深度融合,提升了课程的思想性和引领力。
图8 公共卫生学院德医相融工作坊
2. 意识形态筑牢
坚守课堂阵地,坚定政治方向,做到授课有纪律、政策讲到位、评教全覆盖;坚守网络阵地,做到讲座必报、活动必督,常态化开展舆情监控和意识形态研判,正确引导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言论,构建线上线下同心圆,为培养新时代公卫人筑牢思想防线。
3. 社会实践强化
依托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育人平台及全国研究生暑期学习班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统计建模大赛等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社区实践活动,宣传公共卫生政策,延伸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学生无我奉献、卫戍健康的职业精神。
(二)培养“双师”师资,引领教育创新
学院通过专任教师挂职机制、基地师资提质机制和行业专家兼职机制,实现了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双师型”高素质高水平队伍。
图9 公共卫生学院“双师型”高素质高水平队伍建设机制
多名教师入选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青年精英高级研究项目、加入国家应急队伍、挂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聘任基地老师为我校博导、硕导;多名教师入选国家社区卫生协会理事、山西省基层卫生协会主任和院长联合工作会议委员会。
图10 公共卫生学院“双师型”高素质高水平队伍建设成效
(三)打造一流资源,支撑卓越培养
学院积极构建一流教学资源,打造一流课程集群,提升教材建设水平,创新科教融合培养路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1. 课程建设丰硕
学院课程建设硕果盈枝。《医学统计学》和《职业性尘肺病诊断虚拟仿真实验》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此外,获批山西省一流本科认定课程12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以及研究生精品课程4门、思政示范课程1门。《新冠病毒及疫情防控》慕课入选中央宣传部等部委联合主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免疫学检验》课程入选2023年全国高质量医学教师教学发展在线课程。原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司长杨青在学院开讲《中国公共卫生实践案例教学》课程。
图11 公共卫生学院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2. 教材建设显著
学院教师曾主编新中国首部《卫生学词典》、第一版《卫生学总论》等规划教材与著作。近三年,主编、副主编教材13部,参编教材28部,“101计划”核心教材主编1部,副主编1部,参编6部。
图12 公共卫生学院教师主编、参编教材以及“101计划”核心教材定稿会
3. 教学成果卓越
近五年,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大健康人文理念下创新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卓越公共卫生医师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三早六化”公共卫生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基于社会需求的环境卫生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图13 公共卫生学院教学成果奖
4. 科教融合创新
学院作为国家级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构建“科研-教学-实践”一体化平台。学院依托重点科研平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设立预防医学创新实验班,推出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科研素养。
近三年,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61项;在第一届“人卫杯”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综合技能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科学探究类)、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山西省第十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赛事中荣获省级乃至国家级奖项共计42项。
图14 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四)构建六层实践,进阶卓越能力
学院构建了六层级序贯进阶式实践育人新体系,从小学期特色实践活动到毕业实习,层层递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1. 小学期实践启航
一、二年级进行小学期特色实践活动,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公共卫生机构在守护人民群众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公共卫生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激发他们热爱公共卫生、投身公共卫生事业的热情。
图15 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小学期特色实践活动
2. 临床实习锤炼
预防医学四年级开展为期22周的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期间,通过在内科、外科、感染科、皮肤科,妇产科和儿科等科室的轮转学习,培养学生临床医学思维,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助力学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专业素养。
图16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动员大会
3. 课程实验奠基
学院为预防医学专业开设的20门课程中,有10门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包括SAS软件操作演示生存分析与实例数据分析、流行病学课题设计、职业性尘肺病诊断虚拟仿真项目、大气TSP和臭氧的测定、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等,共计312学时。学院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25门课程中,有16门课程设置了丰富的实验内容,包括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主要性能检定、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化妆品中羟苯酯类防腐剂、细菌画的创作及汇报等,共计344学时。
4. 专业技能提升
五年级通过《公共卫生基本操作技能》课程开展理论与实操训练,结合专业技能竞赛模拟实战,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提升岗位胜任力。已经尝试多站点公卫技能实训考核体系。正在与基地教师一起,进一步拓展案例和实践融合的《公共卫生监测和应急能力实践》课程建设。
图17 OSCE多站点公卫技能实训考核体系
5. 国际视野拓展
学院持续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尝试国际化能力培养。学院已有同学成功获得了国际组织World Curriculum的线上实习offer。多名同学由学校奖学金支持,参加了“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项目——国际组织胜任力学术沙龙”,表现优异,顺利获得结业证书。
图18 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6. 毕业实习升华
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开展为期16周的毕业实习,分阶段进行科室轮转和毕业论文设计,培养科研与创新思维,为职业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图19 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在基地实习
图20 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毕业答辩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公共卫生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发展壮大,预防医学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均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形成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秉承“厚德博学、协作创新”的院训,对标一流,凝心聚力,正在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