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学系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巡礼

         2025-08-01       

一、儿科学专业概况

 (一) 发展历程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始建于1958年,同年招生,1960年确定建系,设有儿科学基础、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小儿传染病学4个教研组,1981年成为学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学科,1988年儿科医学系正式成立,后因国家政策调整停止招生,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招收儿科本科的专业。2021年,儿科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学院概况

1. 学科发展

儿科学专业是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的重要方向,招收五年制本科、儿科学和儿外科学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与全省、全国的高水平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基于医教研的互惠双赢的驱动机制,促进医教协同,深度融合。

2.师资队伍建设

院系现有教师40名,硕士学位的教师占88%,其中博士生导师9人(含兼职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4人,高级职称的教师35人,拥有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儿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1人,担任国际肝胆胰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分会常委和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分会委员、中国罕见病联盟儿童罕见出凝血疾病分会副主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分会委员、山西省医学会儿科学专业常委和委员、山西省优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等任职的20余人。荣获第六届“中国儿科医师奖”、诸福棠儿童医学发展研究中心肾脏内科专业学科带头人、山西省“三晋英才”、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3人担任中华小儿外科杂志编委和委员、临床小儿外科杂志编委和委员。

儿科医学系采取引导培养考核并重,不断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持续加大师资培养力度,配备和加强师资力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组织教师去国内知名大学进行教学观摩、交流,积极参加教学培训、儿科交流学术研讨会等,推进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及出国培养工作,加强同国内外的联系和交流。


 

3.教研室和实验室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下设3个教研室和1个实验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研室承担本科生的《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小儿传染病学》、《儿童人文及医患沟通》《儿科临床技能培养》、《儿科学》和国际留学生的《pediatrics》授课。

实验室开展本科生《儿童保健学》实验课、《儿科临床技能培养》实验课和学生临床技能考核等教学任务,配备了儿童体格检查设备及辅食制作设备。实验室主要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分别为急救模拟病房,新生儿模拟病房、儿科模拟病房及临床技能训练区,能够实现生命体征监测、常规查体及常规临床穿刺置管等操作,满足临床及护理技能训练要求。

4.教学基地

院系现有的教学基地包括山西省儿童医院、太原市妇幼保健院、长治市妇幼保健院、临汾市妇幼保健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五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九医院、长治市人民医院、临汾市人民医院等,承担儿科学专业学生的见习、实习教学任务,均为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教学资源丰富,均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示教室等,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5.教学科研

我系是山西省内唯一招收儿科学专业的院系,是省内唯一的儿科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是山西省儿科医学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临床实践的核心力量,为山西省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在教学方面以加强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专业建设水平。《小儿内科学》获批省级一流建设课程、《儿童保健学》获批省级一流培育课程,立项省级教改项目8项,参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4部,参加2项专家共识制定。科研工作稳步提升,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省科技战略研究一般项目等9项;发表北大核心、CSCDSCI等学术论文60余篇,国家级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项目6项。

undefined

二、儿科学专业特色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校训,积极探索创新,结合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推动人文教育和医学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基础与临床融合、临床与预防融合,形成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确立了儿科学专业办学特色。

 (一)夯理论基石,筑儿科根基

对照国家医学教育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加强课程设计,提供丰富的选课资源和灵活自主的选课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优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

1教学内容的特色化:必修课分为6个模块:通识教育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生物与基础医学课程、科学方法教育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儿科学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儿童保健学、小儿传染病学、儿童人文及医患沟通、儿科临床技能培养。开设了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婴幼儿辅食制作的特色实验。

2、模式方法的多样化: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 “2.5+2.5” 培养模式为框架,通过阶梯式课程设计实现学用闭环—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到专业核心课程的系统讲授,搭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实验操作的规范训练、临床见习的实景认知到专业实习的综合历练,构建起层层递进的实践链条。这种理论-实践的协同模式,既稳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临床思维能力,又在教学全程凸显儿科临床的实践性与特殊性,让专业培养更贴合儿科医生的岗位需求。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课堂讲授专业知识体系,课外担任跨年级学业导师,实施“朋辈互助”分组机制。通过定期集体研讨、个性化辅导等形式,动态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学业情况,在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及职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全过程指导。学生通过参与系列讲座、学科竞赛、小组研讨等活动,不断巩固和拓展专业知识,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undefined

3)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环节将直播课与录播课有机结合,兼顾教学的即时性与学习的自主性;线下教学则引入案例式学习(CBL)、电影赏析等多元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会精心推荐相关影片、纪录片及科学讲座等优质资源,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分享主题视频,形成双向互动的学习氛围。课后,学生需完成作业、参与主题讨论并填写反馈问卷,教师则通过线上平台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反馈学习情况,构建起 “学--评”闭环的教学体系。

undefined



(二)养仁心底色,传诊疗温情

儿科医学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小儿科 大使命”作为新时代我系人才培养的特色思政理念。

1教育主体从“单”转向“全”。充分挖掘管理干部、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多个岗位

的育人要素,通过开展“听党话、跟党走、立志做新时代好青年”等专题宣讲活动,承办“七十五年薪火传,朗诵声里话辉煌”主题诵读比赛,组织“医者童心 慧声绘色”系列主题党日活动,建设“儿科e家人”易班工作站,实现线下线上思政教育相结合,网络思政育人优势持续发力。

2育人生态从“教”走向“育”。举办从“微生态与小儿过敏”谈起、“儿科医生的成长之路”等“小儿科 大使命”系列讲座,拓展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新路径;依托儿科学业导师和样板党支部,开展了“关爱孤独症儿童”为主题的儿科特色实践活动,加强临床元素渗透同时,探索破解“医教协同”顽疾的新思路。

3、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推进。构建“系党总支+教师党支部+教师党员”多级联动的组织体系,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等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有效推动“课程思政”与教师党员队伍建设协同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教学资源及平台,组织好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培训,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活动;充分发挥教研组、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集体讨论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育,深化基于儿科特色的课程思政改革,推进知识图谱、CBL及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强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通识课程—体育、美育类课程—医学专业课程—专业实验实践类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劳育等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守护人民健康放在首位。

undefined

(三)锚临床坐标,锻实干锋芒

儿科学专业对标国家医学教育标准,以临床实践教学为核心,着力提升学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秉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理念,构建贯穿全程的临床能力培养体系:从大一阶段的早期临床接触、技能训练,到核心课程(如小儿内科学、小儿外科学)中的深度病例分析,再到儿科临床技能培养设置的小儿急救、儿童穿刺术等高强度实训模块,直至见习与实习阶段的综合实战历练。 通过这一全程贯通的临床淬炼, 专业致力于锻造能够肩负守护儿童生命健康重任的儿科英才。

(四)擎创新旗帜,拓发展新径

儿科学专业依托学业导师引领与“双生(研究生与本科生)联动”机制, 鼓励学生早期介入儿童疾病研究、儿科领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医学前沿探索、创新创业思维深度融入儿科专业教育,有力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个性化、复合型发展。课程体系上,不仅开设《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基础》等通识课程,而且在课外实践中设计了面向儿科特点的科研项目,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业能力。

5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2项、省级铜奖1项。在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省优胜奖1项。在山西省第十七届“兴晋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主赛道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我系共计立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6项。

undefined

儿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认为目前就职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近三届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自身职业期待的吻合度高于80%98 %以上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工作表现感到满意,我系也连续9年被评为“就业先进集体”。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