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学专业概况
(一)发展历程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设立于2001年,同年获批护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起招收本科生,2007年被评为山西省本科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山西省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3年成为山西省特色学科,2016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2018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2019年获批全国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成为北京大学护理学专业牵头的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成员单位,2023年获批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护理学专业排名第28位,位列A层次。

图1 护理学专业建设发展历程
(二)学院概况
1.组织架构图

图2 护理学院本科教学管理组织架构图
2.教研室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设有护理学基础教研室、成人护理学教研室、妇儿护理学教研室、老年与社区护理学教研室、护理人文教研室、护理实训中心6个教学组织。学院开设护理专业主干课程14门及多门选修课。专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3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近五年获批各级教改项目55项,主编参编各类教材、教辅、著作75部。教师在全国护理院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全国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21项。

图3 护理学院教研室组织架构图
3.护理实训中心
护理实训中心面积4000余平方米,配备1600余件护理教学设备、仪器及模拟人,总价值2000余万元,其中,高端仿真模拟人及现代化教学设施确保护理学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落实。
图4 护理实训中心组织架构图
4.科研平台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获批山西省首批大健康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单位、山西省首批大健康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启动培育单位、山西省食疗和农产品处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省级科研平台,循证护理研究中心、护理管理与健康促进研究中心2个校级科研机构。主办《护理研究》《Frontiers of Nursing》等5部专业期刊,与美国、新加坡、日本、爱尔兰、瑞士等多个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开展交流与合作。主持科研项目118项,发表科研论文485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7项)。

图5 护理学院科研平台
5.师资队伍
学院整合全省护理专家资源,建设护教协同、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共有专兼职教师108人,其中专职教师12人、临床专任教师86人、临床兼职教师10人,思想政治辅导员与管理人员8人,教辅人员4人。“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卫健委科教司护理科研项目专家1人,“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1人、拔尖骨干人才2人,“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拔尖人才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3人,特聘国内外客座教授5人。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确立了“内培外训、双进双出双联合”的师资培养模式。双进:进临床、进课堂,双出:出省、出国,双联合:护理与其他学科联合、学院与医院社区联合。学院举办护理技能比武竞赛、双语教学比赛、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等,全面提升师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


图6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师资培养模式
6.临床基地
学院选定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直属附属医院、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教学基地,其中4所直属附属医院均有精神卫生科。护理学专业在校学生数与学生实习使用床位数比例满足1:1要求,教学基地科室设置齐全,能够满足临床教学需要。


图7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临床基地——4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图8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临床基地——4所社区服务中心
二、专业特色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自设立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对护理学专业的需求,在学校办学理念引领下,结合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奋斗目标及护理学专业发展实际,确立发展目标定位:成为区域引领、行业示范的一流品牌专业;办学层次定位:全日制本科教育和博硕士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辐射全球,为健康山西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健康服务、智力贡献、文化引领;人才类型定位:懂医学、精护理、善仁爱、归临床的创新型、应用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践行“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校训和“大医精诚、爱心仁术”文化理念,以学校“HELP”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形成“以素质教育为根本、以专业学习为重点、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社会实践为纽带”的办学理念。
(一)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的同质化、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设置医院管理部,在分管副校长领导下,统筹进行各专业、各层次、各类型教学基地管理,切实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的同质化、规范化、科学化。学校依据管理办法,对教学基地实行自查自评、专家现场考察、院系考核和学生评价等多维度考核方式,考核评估结果作为学校教学基地遴选、续签及退出的主要依据。此外,学校在附属医院举办临床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以培养高质量临床师资队伍,保障学生培养质量。学院教务科在学校教务部的领导下对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护理学专业教学管理。

图9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管理示意图
(二)建立“五位一体、四方联动、内外协同”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标准为参照、多主体参与、全环节覆盖、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服务大局”思路,采用内部质量保障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模式,构建以领导干部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五位一体”的内部教育评价体系,协同上级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家长、第三方等的校外利益方,建立“四方联动”的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形成“校院两级、内外结合、全员参与、协同改进”的教育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确保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及各教学环节的正常运行。

图10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三)形成校院协同、同步反馈的特色教育评价机制
基于学校“五位一体、四方联动、内外协同”的教育评价体系,学院创新引入“护教协同、学教同评”的教学查房,由学院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专职教师参与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查房,通过“沉浸式”教学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现场评教,既对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又让专职教师了解临床护理实际,临床实践与理论教学同步,形成了校院协同、同步反馈的特色教育评价机制。
图11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教育评价机制
(四)加强专业思政教育,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专业思政教育。开展“德医相融”课程思政工作坊,做到“人人讲思政、课课有案例”。通过德医相融课程思政工作坊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沙龙,形成课程思政案例库。成立南丁格尔工作室,发挥榜样的力量,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
强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开展PBL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培训与应用。实施评价方法改革,学业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毕业生考核由理论考试、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和毕业设计组成,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

图12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坊

图13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四) 积极探索本硕一贯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护理学专业卓越护士南丁格尔班培养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护理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高护理学人才培养质量,探索护理卓越人才培养2.0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本、硕一贯机制教育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成立“南丁格尔”班作为护理学教学创新改革试点班。

图14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南丁格尔特色课程
(六)成立多个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荣获多项荣誉
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每年以“梦从这里起飞”为主题举办庆祝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丰富学院文化。成立“小丑医生”志愿服务队、“爱心导诊”青年志愿服务队、“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开展多种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学生多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摘金夺银,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竞赛、全国大学生心理知识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国大学生体育舞蹈(团体舞)等国家级赛事中获奖。毕业生就业于全国各省医疗及教学单位,成为行业骨干,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感动山西十大人物”等各项荣誉,为健康山西和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文化引领、健康服务、智力贡献。

图15 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志愿服务获奖情况
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护理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社会主义办学阵地。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驱动力,严格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系统构建“人才培养创新、科研攻关突破、社会服务提质、文化传承赋能”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主动融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浪潮,深度对接"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数字化转型双向赋能,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医精诚、爱心仁术”型高层次护理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