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啮齿类动物
1.小鼠
小鼠(mouse,mus musculus)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鼠属、小家鼠,是野生鼷鼠经过长期人工饲养盒定向选择培育出来。目前已育成各具特色的远交群和近交系一千多个,是当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用途最广、品种最多和研究最为彻底的实验动物。小鼠常用于药物研究,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病学研究、肿瘤学研究、遗传学研究、免疫学研究等。
BALB/c小鼠:1923年育成,毛色为白色,有多种亚系如BALB/cAnN等。该小鼠乳腺癌发病率低,对致癌因子敏感,血压较高,多有心脏损害,两性常有动脉硬化。对放射线极度敏感。常用于单克隆抗体和免疫学研究。

C57BL/6J小鼠:1921年育成,毛色为黑色,是继人类之后第二个完成基因测序工程的哺乳动物。特征为乳腺癌发病率低,对放射物质耐受力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发病率约6%,对结核分枝杆菌敏感。常用于肿瘤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研究。

裸鼠:1962年英国格拉斯哥医院在非近交系小鼠中发现个别无毛老鼠,并伴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经过培育后形成突变系裸小鼠。特征为先天性胸腺缺陷,胸腺依赖性免疫功能缺乏,T细胞功能接近于零,人体肿瘤异种移植时无排斥反应,没有被毛,皮肤裸露,便于动态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抵抗力差,易患病毒性肝炎和肺炎。广泛用于肿瘤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毒理学等研究领域。

2.大鼠
大鼠(rat,rattus norvegicus)属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大鼠属,是野生褐色大鼠驯化而成。最初的Wistar大鼠由美国于19世纪初育成,20世纪后大鼠开始在生命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药物学及药效学、行为学、老年病学、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微生物学、营养代谢病等方面。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用量仅次于小鼠。
Wistar大鼠:1920年由美国Wistar研究所培育成功,被毛白色。Wistar大鼠性情较温顺,繁殖力强,对环境适应性强,对肺炎有抵抗力。常用于医学、药学、生物学、营养学和毒理学研究。

SD大鼠:1975年由美国Sprague Dawley农场经Wistar大鼠培育而来。被毛白色,对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抵抗力强,自发肿瘤率较低,对性激素感受性高。常用于营养学、内分泌学和毒理学研究。

3.豚鼠
豚鼠(Guinea Pig)属哺乳纲、啮齿目、豚鼠科、豚鼠属。豚鼠科动物原产于南美,实验豚鼠由野生豚鼠(Cavia porcellus)之中的短毛种驯化而来,是较早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广泛用于以下研究:免疫学,微生物感染试验,皮肤毒物作用实验,药物研究,耳科研究,营养学研究。常见的实验用品系有Dunkan-Hartley豚鼠、FMMU豚鼠。

4.地鼠
地鼠(hamster)又称仓鼠,属哺乳纲、啮齿目、仓鼠科、仓鼠亚科动物。实验用地鼠由野生地鼠经人工驯化而成,作为实验动物主要有2种: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Mesocricetus auratus)和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地鼠染色体大、数量少且易识别,睾丸大,易产生真性糖尿病,因此被广泛用于染色体畸变和复制机制、传染病学、糖尿病的研究。

5.兔
生物医学研究应用的兔(rabbit)由野生穴兔经过驯化而育成,多为欧洲兔(oryctolaguscuniculus)的后代。兔是生物医药实验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可用于发热研究及热源实验、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研究、眼科学和免疫学研究、皮肤反应实验、心血管和肺心病研究、生殖生理及胚胎学研究、微生物研究、抗体生产等。常用的品系有新西兰兔和大耳白兔。

6.小型猪
小型猪属哺乳纲、偶蹄目、野猪科、猪属,一般生物学特性与普通家猪基本相同,而体重较轻。小型猪在解剖学、生理学、疾病发生机制等方面与人极其相似。仅20年来小型猪被开发呈用途日趋广泛的研究用动物,如皮肤烧伤、肿瘤、免疫学、心血管、糖尿病、发育生物学和畸形学、遗传学和营养性疾病、口腔学科、药理学研究和新药研发及安全性评价、异种移植研究,外科学研究等。国内外常见的品系有哥廷根小型猪、海福特系小型猪、西藏小型猪、版纳微型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