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 中国地鼠

中国地鼠生物学分类属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仓鼠科,仓鼠亚科,仓鼠属。常见于中国田间,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和内蒙古等地区。因此中国地鼠是中国独特的啮齿类实验动物之一,是我国特色的实验动物资源。

中国地鼠的发展历程

中国地鼠从最初的野生动物到不断驯化为一种实验动物材料其实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历程。最初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我国科学家们最先发现了中国地鼠,并尝试通过调节激素来进行繁殖,但未能成功。
20世纪40年代-50年代,美国科学家们将其引进并尝试培育,最终使用反向照明方案成功实现了大规模的繁殖。但在当时,国内还是没有实现大规模繁殖,直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山西医科大学的薄家璐教授终于通过近交繁殖的方式育成了近交系中国地鼠群体,将其命名为SYB1,于1993年载入国际实验动物索引。之后,中国地鼠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实验室中,2014年-至今,山西医科大学相继建立了标准化,对中国地鼠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应用。
中国地鼠现存的品种与品系
中国地鼠现存的品种与品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 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由山西医科大学育成,称为山医群体近交系中国地鼠。

2.军事医学科学院ACHA白化黑线仓鼠突变群:由军事医学科学院育成,称为ACHA白化黑线仓鼠突变群。

中国地鼠的生物学特性
中国地鼠之所以是一种优良的实验动物离不开它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中国地鼠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有5点。
1.中国地鼠的背侧被毛为灰褐色,背部正中间有一条纵行的黑色纹路,尾巴很短。

2.成年雄性中国地鼠的睾丸硕大且下坠,这可以作为病原体接种的极佳部位。

3.中国地鼠的两腮内侧有一对薄且易于翻出的颊囊,可以直接观察血管现象以及肿瘤组织的生长,是微循环研究和肿瘤移植的理想直观部位。

4.中国地鼠有22条染色体,10对大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区分,在小型哺乳动物中是难能可贵的,有利于细胞遗传学研究。

5.从中国地鼠的体内可以提取CHO细胞,也就是中国地鼠卵巢细胞,这种细胞在细胞培养物中可以维持恒定的二倍体,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细胞表达系统。

中国地鼠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建立遗传性糖尿病模型
自发性T2DM中国仓鼠中具有易发病、发病率高、各代间都比较稳定的特点,该模型发病后对仓鼠的繁殖生长性能无明显影响。另外,自发性T2DM中国仓鼠发病率受饮食和环境因素影响,肾糖阈较高,无外源性胰岛素治疗条件下仍可存活,其病理变化与人类糖尿病相似,发病后糖代谢、脂质代谢和蛋白质谢的变化水平与人类一致。
(2)提取组织培养细胞株
目前根据抗药性、抗病毒性、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等要求建立了许多中国仓鼠突变型细胞株,其细胞株的建立为克隆选择、药物筛选、基因表达调控和基因定位等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工具,这些细胞株已成为诱变和致癌研究的实验工具。
(3)构建相关肿瘤模型
中国仓鼠口腔两侧有一对易于翻出的透薄颊囊,血管丰富,有致密的微血管网,伸缩性大,便于牵出,是多种恶性肿瘤移植的理想直观部位。因此,中国仓鼠是肿瘤移植和实验肿瘤学的优良实验动物。利用中国仓鼠进行肿瘤移植和肿瘤模型的构建也是目前开发中国仓鼠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4)进行传染病学研究
利用中国仓鼠对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高度易感的特性以及雄性中国仓鼠的一对硕大而下坠的睾丸这一极佳病原体接种器官,中国仓鼠可作为病原感染研究的候选实验动物模型,广泛应用于传染病学研究。
(5)染色体相关研究
中国仓鼠具有独特的遗传学特征,其染色体数目为22条(2n = 22),10对大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区分,有利于细胞遗传学研究。细胞培养物中维持的恒定二倍体提供了稳定的细胞系统,用于评估具有已知或可疑的诱变和致癌特性的试剂。
(6)其他生物医学研究
脂代谢研究:大鼠和小鼠对胆固醇不敏感,饲养高胆固醇1周后其血浆脂质成分没有显著变化,使用高脂饲料饲养中国仓鼠可升高血脂但未提高血糖水平,因此中国仓鼠对于脂代谢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微循环研究:建立中国地鼠背部皮肤小室动物模型操作简便,无需麻醉,可进行连续活体观察。利用中国仓鼠建立微循环观察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
体外受精研究:体外受精研究中国仓鼠是研究COM与受精关系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动物行为研究:中国仓鼠属于黑线仓鼠华北亚种,是一种典型的独居型鼠种,可以作为研究动物行为的良好动物模型。
参考资料:
[1]薄家璐.近交系中国地鼠的建立及应用[J].医学研究通讯, 1994(11): 20-21.
[2]宋国华,刘田福,张建红,等.山医群体中国地鼠近交E家系RAPD分析[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04(1): 29-34.
[3]续国强,高继萍,刘茂林,等.近交系中国仓鼠遗传质量标准的建立[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2019, 39(4): 305-309.
[4]常凯,高继萍,刘茂林,等.中国地鼠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8, 28(05): 109-113.
[5]赵彦斌.黑线仓鼠白化突变系白化性状产生机理的研究[J]. 2013.
[6]Chang X, Gao J, Yang J, Ma Y, Song G. The Chinese hamster as an excellent 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 Exp Anim. 2024 Aug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