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徐丛剑,男,江苏淮安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农工党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上海校友会会长。1988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曾在西山矿务局职工医院任妇产科医师。1991-1994年就读于山西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4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妇产科学系主任、“女性生殖内分泌相关疾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集爱遗传与不育诊疗中心董事长兼院长。担任国家卫生标准委员会医疗机构管理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妇产科分会副主委、生殖医学分会副主委、中国医院协会妇产科医院管理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常委、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常委、生殖医学医师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副会长、《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Medicine》杂志总编辑、《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副总编辑、《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副主编。从事妇产科临床及教学工作至今近30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863计划专题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CO及Cancer Res、JPR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以第1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华医学奖三等奖各1项。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荣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编专著3本,并担任2本教材主编或副主编。
手术台上,他是争分夺秒、妙手回春的“医学神探”;面对学生,他是怀瑾握瑜、春雨润物的暖心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教授徐丛剑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对学生言传身教、悉心教诲,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个人成长树立了良好典范。

育人理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导师不仅要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这个传道,传的是良好的道德和严格的做人准则。
医学“神探” 仁心仁术
把为女性解除痛苦作为最高理想的徐丛剑,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独到之处。他诊病治疗如同福尔摩斯破案一样,常常能从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地方着手,发现与疾病相关的重要线索,常常能在遵循诊疗常规的基础上结合病人身体的特异性进行个体化治疗。
数年前,一个hCG持续升高,但子宫、盆腔等处始终不见孕囊的年轻女性多方求医无果后就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通过行腹腔镜检查术,医生们看到的是外观正常的输卵管、卵巢、盆腔和腹腔脏器。如果是宫外孕,孕囊在哪里?如果是其他妇科疾病,那病灶又在哪里?使用杀胚药后,hCG为什么还是反复上升?
这时,徐丛剑提出了再次完善辅助检查。一个类似“乳头影”的阴影引起了他的重视,经过侧位片复查,显示出右下肺叶确实有一个2cm的阴影。按惯例,专科医生在看到报告后会让病人去综合性医院进一步检查,但是徐丛剑却想到了一种叫作“滋养细胞疾病”的病。这是一种起源于妊娠胎盘部位滋养细胞的疾病,病灶转移性强,容易转移至肺、盆腔等全身脏器。徐丛剑立即对患者行盆腔、腹腔、胸部、颅脑磁共振检查。果然,在一侧的输卵管区发现了原发的病灶,而这在腹腔镜检查时是潜藏在正常组织之内让人难以发现的。从细节出发,做出合理的判断,徐丛剑“揪出”了该病的“元凶”绒癌,一种通常发生在子宫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而这是一例发病隐秘、诊断困难的罕见异位绒癌。
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准确的直觉和缜密的思维,是无法综合做出这样的诊断的。在徐丛剑看来,医学是个体的,除了长期积累经验,严格训练基本素养外,开动脑筋,灵活运用、大胆合理地综合推断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医生。
学科交叉 “脑洞”大开
徐丛剑常在组会上讲:“科学研究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应该有意思,好玩,虽然大多研究可能失败,但是万一成功了呢?”
他对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透彻,善于发现问题的本质,不拘泥于惯性思维,不受学科的限制。他经常会邀请其他专业的老师或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应用。截至目前,人们已经见证了HPV病毒与地理科学的学科交叉,抗肿瘤药物与纳米材料的交叉,妇科内分泌学与微生物的交叉,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妇产科与物理学的交叉,特殊妇科肿瘤与数学算法的交叉等等。平时组会或者单独讨论时,徐丛剑也经常会发起头脑风暴,学生们对此笑称为“思维奔逸”。这看似“天马行空”的猜想,对科学研究者们而言至关重要。
徐丛剑对学生的指导高屋建瓴,极大地拓展了妇产科的研究领域,也对学生们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始终对学生们饱含着关怀和勉励,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教授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加深学生对科学、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近年来,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中已有4人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称号,7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人获得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资助,2人获得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人获评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人才、复旦大学研究学者、上医之星。
传道授业 桃李春风
每周一晚上6点是徐丛剑学生的组会,虽然周一在医院的事务繁忙,但是他总抽时间参加组会,关心每个人的科研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徐丛剑经常讲:“不要把组会汇报当成一个任务,要把它当做一个跟大家分享研究进展及得到同门指导,获得进步的重要过程,分享越多,进步越快,这是在你埋头看文献做实验不可能得到的进步。”每当学生们遇到实验的瓶颈,他不会责怪,反而总是鼓励他们,为之提供各方面的资源,并且勉励学生们要思路开阔,要多思考,深度思考,办法总是比问题多,坚持下去,肯定有好结果的。
另一方面,徐丛剑也经常提到作为医生,要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初做医生时,他每次做完手术之后,都会写两份手术记录,一份是作为医学文书放在病史里面,一份是自己手写在自己的笔记上,详细记录了老师是怎么做手术的,如果轮到自己开的时候应该怎样开,这一次手术又获得了什么新的技能,并且详细配图。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分期,不同的分期不同的处理方式,非常容易混淆,他提醒大家隔一段时间就要仔细回顾,关注最新的进展。他再三强调不要把病人当作疾病的载体,因为他们是完整的人,他们的困惑、忧虑,甚至有无家庭矛盾都是医生所应该关心的。作为医生,不只医病,还要医人。
在名为“胖爸一家”微信群里,徐丛剑经常与学生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章和自己的见解,从肿瘤进化论观点到Mina Bissell微环境影响肿瘤细胞机制,从重编程技术到临床诊疗规范,无一不彰显着他独到的科研思维和想法:“外面的世界发展很快,我们必须面对。” 在他看来,面对的策略就是要勇于探索新方法,采用全新的观点,去做好科研和临床。
怀瑾握瑜 春雨润物
徐丛剑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至今让学生们历历在目。每当中秋或者元宵节,徐丛剑都会关心大家有没有和家人团聚,对落单的小伙伴也号召大家抱团聚聚;每当毕业季来临,学生们压力重重的时候,他都会和大家拉拉家常,甚至还会打趣地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实在吃不上饭,到我这里来。”
曾见他嘱咐新当妈妈的学生买尿布,见他在组会结束夜已深时,依然留下来和因家庭事业两难选择的学生谈心。他也曾为因病需要手术的学生亲自联系手术医生,帮助其度过难关。徐丛剑对学生们的关爱,如春雨般滋养着求学做人道路上的学子,成为了他们的坚强后盾。
徐丛剑教授如是说
“到了研究生阶段,有时候有些事情有了质的改变,希望你能够感受到而且想得到是有这些改变的,你能够适应这些改变,甚至去自己主导这些改变。”
“作为研究生是要不断思考,不断地去研究,而不是抱着过去所学习的东西守住不放。”
“一定要积极面对生活,任何困难都要积极地去应对,而不是消沉。因为从学生到研究生,再从研究生到工作岗位,其实对大家跨度最大的不是从研究生到工作岗位,而是从学生到研究生。因为这个时候你可能既成为一个工作的人,还兼着一个学习的人,其实是蛮艰难的。而且这个时候可能大家走向社会的心态还没有准备好,是蛮困难的。”
“特别要到节日的时候,要去想好你的师弟、师妹们在干啥,如果他们谈朋友去了,就让他们去谈,如果他们没人照顾了,希望你们能找到他们,大家一起过节,不要让他们太失落了。”
以上图文转自复旦大学官微,部分内容由徐丛剑校友本人提供,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