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范逢曦,男,1938年生,教授,中共党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大学数力系研究生毕业后,任教于太原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任副主任。八十年代中期,任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山西省计算研究中心总工程师。1986年,调山西医学院筹建计算机中心,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人工智能。

一九八六年,我调到山西医学院筹建计算机中心,担任中心的主任。有朋友劝我,你所学专业离医学较远,去医科院校不太合适。但我却想,我们是地方院所,科研条件在硬件方面与“国家队”没法相比。若要做出创新成果,就要另辟蹊径,开辟新的科研领域,走生物医学与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之路。当时支持我的观点的只有少数,如现太原理工大学教授徐重先生就与我持相同看法。
进入山西医学院以后,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我就组织了教学科研班子,为学校开出了从研究生到专科生的四个系列的医用计算机课程,同时开辟新的科研领域。我一方面分析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充分调查研究,认为自己知识面较宽,基础扎实,并有较多科研经验。而在医学方面,当时计算机应用很弱,医学信息处理、医学人工智能研究较少,这个状况更加支持了我初期的想法,我想,另辟蹊径在自我方面一靠“头脑”,二靠实践,因此满怀信心地走生物医学与理工结合的交叉学科之路,寻求科研上的突破口,确定“以计算机为工具,以数学、卫生统计学与医学实践相结合的医学信息处理和人工智能系统研究”的方向,为推动医学的精确化、定量化服务,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个过程相当艰难与艰苦,有多少不眠之夜,有多少加班加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艰辛总会有所收获。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曾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心肌梗塞电脑预后评估分析系统研究》、国家八五攻关课题《尘肺病疗效综合评价研究》、《医学过程综合评价模型方法研究》等课题,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均达国际先进水平,鉴定结论指出“创造性地提出了‘危机度’的新概念及计算方法……”,“建立了尘肺病疗效综合评价系……”,“为医学数学化、定量化做出了贡献”。这些科研成果,在一九九九年学校九十周年校庆所编的《山西医科大学校史》中都有记载。先后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奖项。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期,个人曾获山西省政府先进科技工作者奖。自己领导的课题组曾获山西省劳动竞赛二等功奖励。在我省职称评定冻结几年之后解冻的1991年,我幸运地晋升为教授,随后批准为研究生导师,从当时无论我省还是学校教授层的年龄结构看,我还是很“年轻”的。这或许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一种必然吧!
为了坚持走生物医学工程的科研之路,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从学科发展上还是找到了与山医的卫生统计学学科的交叉点与切合点。现在看来这几乎是有着其必然性的。我的长处是计算数学与计算机软件,又在专攻人工智能,我的研究成了卫生统计学的一个分支。这样一来,科学研究及培养研究生就有了基地。
联系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图论方法及应用》、《计算机程序设计》。主编、副主编《大学计算机等级考试指南》、《医用计算机基础》等。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多篇被国内外重点刊物转载,如国际权威刊物《The Engineering Index Annual》转载《Establishment of expert system for prognosis of AMI》等论著。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如1987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国际人工智能大会,1991年的世界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卫星大会等。在学术界颇有影响,曾被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四届大会代表,山西省科协二届、四届大会代表,山西省科协二届委员,并任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事,及山西分会理事长,中国微机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太原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以及《光电子·激光》杂志编委等十多个学术兼职。
在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我的科研道路,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瞄准交叉学科,开辟创新之路”。搞交叉学科能创新么?能,因为一交叉就是新东西,是前无古人的。搞交叉学科容易么?回答是:容易,也不容易。我认为,进入交叉学科是在科研实践与科研积累的基础上的必然,而进入交叉学科状态是要在科学发展与实践活动中提出问题,而又有相关条件的支持下才能实现的,并不是想搞就能搞起来的,需要扎实的基础,宽泛的知识面,又善于捕捉信息,找突破口;当然,还要有充分的实践条件和实现创造的高标准目标。
回顾几十年的工作,深感一个大学教授的历史使命。事业造就了我们,我们又在为事业的奋战中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深切地领悟到,一个大学教授——真正的大学教授,应以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幸福为己任,有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热爱科学,追求智慧,探究科学,锐意创新,教书育人,甘为人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