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质量您现在的位置是: 学院首页 >> 学科建设 >>

人才培养质量
2020-11-26 14:50:13       来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医学学科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以培养“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强基重能、开放创新”的基础阶段卓越医学生为目标,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将立德铸魂贯穿育人全过程,形成“思想引领、课堂引育、实践引导、组织引航、队伍引路”的特色育人模式,以筑牢方向、提升实效、拓展路径、夯实根基、凝聚合力。

一、思政教育成效显著

学科是“全国首批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主干学科、省首批“三全育人改革试点高校”主干学科。学院党委获“山西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1名研究生党员获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0 个党支部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3 人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学生党员 4S 教育模式的建构》入选山西省高校党建创新案例。

学科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基地”重要组成、教育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试点项目”主干学科。组织编写了 82 个课程思政示范案例,全部列入教学大纲。获全国医药院校课程思政改革研讨会优秀案例一等奖 1 项,优秀奖 2 项。获相关省级教改课题立项 6 项,校级 13 项,获校级思想政治工作专项优秀研究成果5 项。4 名思想政治辅导员、9 名导师获得国家级、省级和学校表彰,6 次获学校学生工作、学生资助工作、学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6 个学生班团等集体获学校表彰,141 人次学生个人获校级表彰;30 余人获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奖项。

123FB

二、教育教学成果斐然

学科秉承“医理博精、德能高邃”校训,以培养具有高尚学术道德、扎实理论功底、先进研究技术、创新思维能力、专注健康问题的基础医学拔尖人才为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为动力、以督导为保证,切实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学科发展势头强劲。近年来有7人次在国家级高等院校教学比赛中获奖。12人获得山西省“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2门国家级一流课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于 ESP 虚拟病人的气胸临床前整合实验教学)。承担国家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6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解军教授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发表教改论文110余篇,参编、主编国家级省级教材60余部。

学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学科在原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基础上,创设了“三大课程平台+四级课程阶梯”的“三四制”研究生课程体系,即“公共基础、专业基础、技能操作 + 公共必修课、一级学科专业必修课、二级方向专业必修课、自主选修课”,新开设基于新理论、新技术课程 21 门,更新原有课程内容,奠定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发展基础。学科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推广PBL教学模式、开展实践技能训练、开拓学生视野、线上线下多措并举,拓展课程资源。学科强化督导反馈闭环,坚持以“督”为基石,以“导”为航标,督导协同,同向同行,保障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D30F

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科在校生中1名学生获山西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名学生获学校优秀共产党员,41名学生获学校优秀共青团员,54名学生获学校三好学生,45名学生获学校优秀学生干部,1 名学生获学校“向上向善好青年”;获 2个校优秀团支部。37名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17名同学获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除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数量逐年上涨外,在“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等大赛获奖30人次,5 年间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 30 余项,获山西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奖励 7 次。234 名学生注册为志愿者,69人次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1项,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5次,2人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681E

        学科学科建立有科学的毕业生就业宣传引导机制,教育、引导和支持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建功立业,利用所学服务基层、报效祖国。博士研究生就业率100%,硕士研究生当年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第二年就业率基本达到100%。就业范围以医疗卫生单位和高等科研院所为主。近 5 成的毕业生扎根三晋大地,服务三晋人民,11.1%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地区。毕业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其中许多已成长为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