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是 1953 年我校独立建校时首批建立的教研室,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8 年) 的骨干研究方向。学科创始人何泽涌教授在教学、医学教育和教材的编写等方面,为我国组织胚胎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学科为山西省优势学科,校重点学科,山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教师们曾主编/主译/参编国家统编教材、专著、科普著作等重要书籍 20 余部,担任《解剖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
学科博硕士生导师秉承校训“医理博精、德能高邃”,勤奋钻研,严于律己,培养研究生注重学业与品德并重,以“授人以渔”为目的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学科研训练。博硕士生中多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进行科研报告并获奖。学科已培养博硕士研究生 80 余名,毕业生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就业、深造,如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西湖大学。
学科现有 16 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1 名,硕士研究生导师 5 名,教授 2 名,副教授 5 名,讲师 8 名,助教 1 名, 13 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有出国留学与国内高访经历,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朝气蓬勃的队伍。学科注重教师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团队先后两次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集体”。教师们获得全国、省和校级先进个人,年轻教师在全国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
学科拥有一批稳定的年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科研发展潜力很大。团队立足学科领域,建立了完善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培养实验室,拥有显微成像系统以及三维重建工作站。学科紧跟本领域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及人才需求形势,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凝练了 4 个稳定的研究方向:胚胎心脏发育、神经发育与再生、精子发生分子机制和真核细胞基因转录调控机制。先后承担 20 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青年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总经费超过 200 万。多项成果获山西省科技厅、山西省教育厅科技奖励(自然科学类)。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SCI 收录数 10 篇,有些论文图片被选做期刊封面。
学科积极响应校院号召,利用自身学科特点,多年一直开展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服务。包括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如数字切片扫描仪、多模式/多光谱组织成像定量分析系统( Mantra 定量病理学工作站)、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多功能染色封片机,以及一年一度的“优生优育”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