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始建于 1958 年,是山西省病理学科的创始地。病理学科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目前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8 年) 的骨干研究方向。 2012 年学科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 2014 年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山西医科大学教学和科研基地,几十年来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本科生、 研究生、及留学生的病理学教学和科研任务。
秉承“医理博精、德能高邃” 的校训, 学科内形成了治学严谨、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刻苦钻研的良好风气。 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并重, 目前学科已培养硕士研究生 100 余名,其中多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进行科研报告并获奖。 近年来, 学科获得山西省“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1 项,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 1 名。毕业生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院就业、深造,部分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其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
学科现有专职教师 14 名,其中教授 5 名,副教授 4 名,讲师 4名,助教 1 名。教师队伍中博士生导师 3 人,硕士生导师 3 人, 具有博士学位者 10 人,硕士学位者 4 人,有出国留学经历 9 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朝气蓬勃的队伍。学科注重教师培养, 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2019 年获批山西医科大学精品共享课程,积极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双语教学、翻转课堂、 PBL 等教学模式。 学科积极组织教改项目申报和参加教学竞赛, 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本科课程 1 项,省级教改项目 2 项, 校级教改项目 8 项; 获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3 项; 主编或参编病理学教材 6 部。
学科拥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形成了稳定的系列研究方向:肿瘤病理、神经病理、心血管病理等。 肿瘤病理方向主要研究食管癌、 肺癌、 乳腺癌、 结直肠癌、 肝癌等地方常见肿瘤的癌变机理及肿瘤分子标志谱;神经病理方向主要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特别是 GLP-1 对 Aβ沉积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心血管病理方向着重探讨心肌细胞自噬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近 5 年来, 学科承担国家自然基金 5 项,省级项目 20 余项;发表研究论文100 余篇,其中被 Am J Hum Genet、 cell research、 Theranostics等 SCI 收录 40 余篇;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 1 项, 省级科研奖励 10 余项,发明专利 4 项。
病理学是联系临床和基础医学之间最紧密的桥梁, 学科利用自身特点,多年来一直与本省省级医院病理科进行广泛的教学和科研合作、 临床病理诊断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充实更新教学标本, 在医、教、研方面均获得较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