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现隶属于基础医学院, 最早成立于 1932年。医学微生物学是山西医科大学前身“私立山西川至医学专科学校” 仅有的三门医学基础课之一。 当时免疫学属于医学微生物学中的一个分支。自上世纪中叶起,免疫学迅猛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我校医学免疫学课程始终由医学微生物学教研室承担。 1984 年微生物教研室更名为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同年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批准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目前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8 年) 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科历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有院士、医学院校校长、院长也有知名教授和基层工作者,如中国工程院徐建国院士、田志刚院士, 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教授,青岛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博士一级学科主任王斌教授, 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杰青、 国家 973 首席科学家秦志海教授。
长期以来,免疫学科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为动力,在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保持了稳定的研究方向。 2016 年学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世界著名的免疫学家作为带动本学科快速发展的学者。近年来学科招聘了国内外 7 名博士。 目前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有从事肿瘤免疫研究的秦志海教授(中科院引进人才和山西省 131 人才) ,和从事益生菌免疫调节研究的樊卫平教授。目前有专任教师 19 人, 其中教授 1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12 人。 16 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 4 名实验师拥有硕士学位。年龄在 30-50 岁之间的中青年教师比例达 79%,年龄结构合理,是一支高学历, 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队伍。 在一级学科基础医学下招收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在科学研究工作方面,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技基金项目 5 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归国留学项目等省级项目数十项,总经费近 200 万元, 发表论文 7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23 篇, 授权专利 6项。
目前已形成主要科研方向有肿瘤免疫、免疫调节、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疾病和感染免疫。肿瘤免疫研究内容包括肿瘤免疫诊断与免疫治疗、肿瘤病因学及肿瘤多肽疫苗。免疫调节主要研究肠道共生菌与免疫调节的关系,通过益生菌干预自身免疫病、高脂血症及精神疾病动物模型探索益生菌降低肠壁通透性、调节免疫,缓解疾病的机制。感染免疫研究内容包括人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研究、军团菌免疫机制等的研究。注重发展以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为中心的药学、化学、生物、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课题的科学研究如新型消毒材料研究、治疗性肿瘤多肽疫苗的研究、导向肽介导光学分析影像靶向诊断膀胱肿瘤的实验研究。感染免疫研究内容新增加了“构建鸡白痢沙门菌基因组物理图谱”和“利用沙门菌 III 型分泌系统表达外源抗原;军团菌免疫机制研究方面做了 TLR4 及其基因多态性与军团菌宿主易感性”的研究。
从本学科培养和走出的人才,有从事高端科研工作的院士、教授,也有从事基层医疗服务的医生、检验师。他们发挥学科优势, 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学科培养人才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服务社会并关注百姓所需。 在 2020 年新冠疫情流行期间,郭海秀老师代表本学科参与录制山西省高校《开学第一课》,解密新冠病毒,宣传新冠肺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和疫情防控知识,在帮助广大高校师生认识疫情,严谨防护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此外王艳红、王桂琴老师参与录制了由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科普片《科学战“疫” 2020》,在山西医科大学网页及学习强国、中华医学教育在线等多个平台上播出,为大众讲解新冠传播、抗疫知识,在抗疫工作中担负起了本学科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