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以生理学系为主干方向,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疼痛、神经损伤保护、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糖尿病心血管损伤、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肝纤维化和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开展研究。原名为“细胞生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顺利通过验收后更名为“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实验室主任为曹济民教授,副主任是封启龙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周专。

实验室主任曹济民教授

主要依托学科山西医科大学生理学系人员合影
本实验室依托于1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1331工程”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等多个科研平台,以基础研究和基础-临床结合为特色,以生命科学新技术、新方法为引领,围绕领域内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转化医学研究。力争建成一个由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融合,由高水平基础及临床研究队伍组成的区域性转化医学研究平台,提升、推动和引领区域的医学研究水平。重点实验室以生理学系为主干方向。生理学系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1978年)、全省首批博士学位(1986年)授权学科,全国第二批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2003年经山西省科技厅批准成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该学科现有成员3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1人,技术员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1人,33人拥有博士学位。除生理学系外,实验室还整合了分子影像、出生缺陷与细胞再生、食管癌发病机理及转化研究、耳鼻咽喉头颈肿瘤、心血管临床药理学、环境健康损害、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重大疾病风险评估等有关研究方向,围绕阿尔茨海默病、疼痛、精神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食管癌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机制开展研究。
其中,神经生物方向,主要关注于阿尔茨海默病、疼痛及中枢调制、衰老等相关研究。本实验室主任祁金顺教授和张策教授作为神经生物方向的学科带头人。祁金顺教授多年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与机制研究。其主要的研究成果“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β蛋白的神经毒机制及其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获得2015年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祁金顺教授荣获2015年度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循环生理学方向,主要从事心肌受体自身抗体、心脏衰老、糖尿病心血管损伤方面的研究。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曹济民教授。2017年5月,学校为我实验室全职引进了国家杰青获得者,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曹济民教授加入我实验室。曹济民课题组自组建以来已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及药物靶点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食管鳞癌遗传变异的分析鉴定及癌变机制研究。该方向的学术带头人是崔永萍教授。与西方国家以腺癌为主的食管癌不同,针对中国高发以鳞癌为主的食管癌,进行了全球最大规模的食管鳞癌(ESCC)全基因组及多组学测序,鉴定了ESCC 相关的突变频谱和信号通路,首次揭示其染色体碎裂、BFB 等新的结构变异,发现了ZNF750、TSTA3、DHODH 等相关基因新的功能机制,为阐明ESCC 癌变机制和探索治疗新靶点提供了可靠依据。该方向在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文章,在该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基于大数据和纳米技术的药物重定位和相关疾病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是张瑞平教授。该方向基于分子影像学,联合国内外生物学、材料学、药学等不同专业人才,打造科研团队,被山西省科技厅授予“山西省科技创新培育团队”称号。近年来,他们以纳米颗粒为载体,合成了多种多功能纳米探针,特别是前期合成了一种新型安全无毒、生物相容、小尺寸的黑色素纳米颗粒(MNP)。利用该MNP可吸附化疗药物和金属离子的特性,实现了PET和PAI双模态分子成像引导下的肿瘤化疗,这种新颖的多功能纳米探针整合药物靶向运输、药物治疗、双模态分子成像和疗效监测等功能于一体,既可以用于肿瘤的成像,同时又能实现图像引导下的癌症治疗和疗效的监测。该研究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国际著名SCI收录期刊Advanced Biomaterials(TOP1区,IF=18.96)。该研究成果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多功能纳米制剂用于癌症的诊疗一体化,推动纳米载体向临床转化具有现实意义。
本实验室为保证建设国内一流细胞生理学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一直以来学科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先后引进了4名专家和5位外聘教授,在申报国家级课题、发表SCI论文、培养青年教师、PBL示范教学等多方面给予了非常有益的帮助。更可喜的是,我们于2017年从协和医科大学全职引进了“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曹济民教授担任本生理学系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除引进之外,学科还注重自身科研人员的成长,帮助协调进入课题组参与团队作战,积极申报各项科研课题,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方向。同时,本学科还鼓励中青年科研人员到国外和国内的高水平研究机构脱产进修学习,一方面可以开阔思路,提升研究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促进科研交流与合作,为学科的长期发展注入力量。
科研工作是细胞生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重视科研基金的申报工作,尤其是国家自然基金的申报,我们要求有资格的科研人员、全体博士研究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积极参加各种科研经费的申请,邀请专家介绍国家自然基金申请书的写作,对科研人员撰写的标书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其次,致力于提高科研和论文的水平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我们努力引进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提高科研的创新性,减少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加强科研过程的管理,每周安排研究生进行工作汇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结果的真实性;实验室还制定了奖励措施,鼓励科研人员投稿高影响因子的SCI论文,鼓励申请专利、鉴定和报奖,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第三,鼓励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近两年,重点实验室积极主办及协办了三场会议,其中山西省生理学会2018年、2019年学术会议以及中国生理学会心血管疾病研讨会等,均推进了本学科领域的交流,并为本实验室未来发展提供了合作和展示的平台。自2017年验收以来,本实验室成员共获得国家级基金72项,省级基金152项,专利110项,科研奖励22项,教学奖励11项,教材及专著38部。实验室发表111篇SCI论文(其中一区8篇、二区30篇),中文文章97篇。

2019年度山西省生理学会学术会议(汾阳)

承办2019年中国生理学会心血管生理学术研讨会合影
实验室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卫生需求为己任,围绕阿尔茨海默病、冠心病和糖尿病防治等国内高发疾病和地方特色疾病开展研究。学科内祁金顺、张策、曹济民教授等作为省政府联系专家为省政府医疗卫生决策提供咨询。实验室连续13年举办“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活动,让更多公众有机会走进重点实验室,走进高校,拉进科学和百姓之间的距离,也让大家对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加深印象。由于服务热情,成效显著,还被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和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表彰,开展的公众服务工作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

2018年参加科技开发周活动的师生合影
作为山西医科大学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直以来我们得到了学校的鼎力支持,因此本实验室将有责任和义务继续潜心科研、攻坚克难,有力推动我省医疗科研领域的发展,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砥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