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您现在的位置是: 学院首页 >> 学科建设 >>

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简介
2021-03-23 15:12:09       来源:

实验动物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2015年批准开始建设,2016年通过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依托单位是山西医科大学,实验室主任是山西医科大学王春芳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科研所孙德明教授。

一、 实验室定位与研究方向

实验室定位

瞄准实验动物学科前沿发展,结合本实验室现有优势和特色,开展实验动物资源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究,开展动物实验技术的研发。把实验室建成山西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平台,高科技实验动物人才培养基地,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的中心。

通过建设,使实验室成为山西省生命科学研究重要支撑的开放性实验室。在实验动物科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 实验动物资源开发利用

该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陈朝阳教授。目前,本中心的1000平米屏障环境实验动物生产设施中饲养的大鼠、小鼠、地鼠已经取得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SCXK(晋)2019-0005】,根据实验动物管理办法对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要求,委托河北省实验动物监测站分别进行了实验动物质量的检测,以及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条件检测,均达到符合相应的标准,基本保障了实验动物生产所需的各项指标性能。中心培育的中国地鼠山医群体是国内唯一的中国地鼠近交系群体。

研究方向二  动物新技术应用

该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王春芳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作用,小鼠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干细胞定向分化及其多能性维持的分子机制,不同年龄阶段来源的小鼠神经干细胞衰老进程中蛋白酶体的表达变化及调控作用等。研究手段主要包括细胞培养、免疫组化、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组化及荧光显微检测技术、转基因动物技术、转基因动物繁殖建系技术、分子生物学系列技术等。

研究方向三  动物遗传标记与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模型

该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宋国华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基因动物制作与应用、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与比较医学。

主要研究方向是基因工程动物的制备及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建立。采用显微注射等生物技术方法制备转基因动物,通过对所转基因的鉴定及稳定性监测以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建立动物模型生物学特性数据库。近年来主要是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对甘丙肽转基因载体的构建、甘丙肽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以及对其鉴定和稳定性的监测,并对部分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甘丙肽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为研究内源性甘丙肽在神经系统的作用提供动物模型,为其生物学功能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微信图片_20190816184817

二、 代表性研究成果

1、建立了国内唯一的一个实验动物品系——清洁级近交系中国地鼠。建立了稳定的中国地鼠近交系群体,目前种群数量达400只以上。已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山东医疗设备监测站、山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和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对中国地鼠的生理生化指标、繁殖性状和遗传性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中国地鼠的实验动物标准化提供了基础数据。为进一步开发其在疾病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定向近交繁殖,筛选出两个家系高血糖中国地鼠模型,目前正对其稳定性进行培育,并对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下一步将开展发病机制的研究。建立SPF级中国地鼠近交系群体种质资源基地,继续开发中国地鼠动物模型推广应用。

2、构建获得了清洁级GFP转基因小鼠

由于GFP转基因小鼠的全身每个细胞内均含有GFP蛋白,因此,GFP转基因小鼠作为实验室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鼠,从其提取的细胞可用于细胞移植的示踪和细胞共培养等需要细胞标记的实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满足山西省科研院校对于GFP转基因小鼠的需求,并完善了我校转基因动物平台的建设。

在体观察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的修复情况:离体培养GFP转基因小鼠的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利用其神经干细胞可持续发绿色荧光特性,注射在脊髓损伤处,观察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脊髓损伤恢复过程中的迁移、分化和修复情况。

将从GFP转基因小鼠获得的脊髓源神经干细胞与DiR标记的普通脊髓源神经干细胞在移植入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后进行了在体观察比较,我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DiR标记的脊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荧光信号会随着细胞分裂及细胞膜更新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而GFP转基因小鼠来源的神经干细胞虽在在体观察时弱于DiR,但由于荧光蛋白是由细胞持续分泌,不随传代或细胞膜更新减少,因此可长期观察注射细胞的分布情况。并且镜下观察可知细胞处于组织的具体部位,处理后还可知细胞的分化方向。

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及移植技术,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移植治疗技术方面预期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转基因荧光小鼠进行培育并建系,初步建成可供应的三色荧光阳性小鼠600只以上,为全省提供科研服务。

GFP转基因小鼠作为一种工具鼠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

3、培育miR-31转基因小鼠的近交系,获得了清洁级miR-31转基因小鼠,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为临床疾病研究提供动物模型。

利用现有的干细胞培育技术及实验设施条件,为省内科研人员提供干细胞技术培训,主要包括神经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定向分化,干细胞向动物模型的移植技术等。2016年针对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重点实验室和太原市中心医院皮肤科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干细胞培养的培训工作,共培训20余人。

三、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32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名、讲师6名,高级实验师3名、实验师9名,助理实验师1名。其中获博士学位11名、硕士学位19名;其中年龄在55岁以上4人、45-55岁以上5人、45岁以下23人。

实验室目前已形成老中青相结合、梯队结构合理稳定的科研团队。

四、开放与交流

实验室在发展中重视学术交流,共设置开放课题3项,总投入金额6万元,各开放课题科研任务完成良好。每年组织参加各类实验动物会议。每年组织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1-2次。每年的科技活动周举办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与多个重点实验室相互交流访问。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新建南路62号

邮编:0300016

依托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实验室主任:王春芳

联系人:张引红

电话:0351-4135724

传真:0351-4135724

电子邮箱649106456@qq.com

网址:http://www.sxmu.edu.cn/sydw/info/1011/1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