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 | 文明网 | 英文版 | 视频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文化育人 >> 正文
文化育人

口述历史丨第一医院李士骏教授:甘为人梯待学子 含章未曜为患者

发布时间:2022年09月13日 19:11稿件来源:第一医院 点击次数:

导言:2022年9月26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即将迎来建院六十五周年。百年历史延续一脉相承,六十五载建院辛勤开拓,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在三晋医学发展史中,擘画出浓墨重彩的画卷。了解过往,铭记昨日,让一切有源可寻、有迹可依,是为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那些从过往岁月里一步一个脚印走来的前辈们见证了第一医院发展历史,也曾创造着一院历史。近期,第一医院先后邀请老专家、老前辈们进行口述院史。通过前辈们对亲历时代自我成长的经历、工作中所见证的医院及学科发展等内容的叙述,梳理第一医院历史发展脉络和生动精彩的故事,记录和反映一院人秉承传统、励精图治、创造辉煌的奋进史,展现一院特色文化内涵,从中撷取精神力量,继续拓步前行。

人物简介

李士骏(1923-2003年),江苏省苏州市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56年由武汉调来山西太原工作,山西省临床外科专业主要创建人之一。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山西省优秀专家,第一医院终身教授。曾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大外科主任、副院长、普外科主任,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常务理事、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外科杂志》编委、《山西医学杂志》副主编等。

举家搬迁 扎根山西

李士骏于1941年考取了国内知名的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①,经过8年的勤奋学习,于1949年毕业留校,师从“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在他的不倦努力和名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很快在外科学方面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才能倾向,获得了裘法祖教授的青睐,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

建国初期的山西百废待兴,医学事业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医学人才匮乏,广大群众时刻盼望能有足够数量、足够水平的医务人员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就在这时,已到而立之年的李士骏自愿报名,要求到贫困落后的山西,为翘首以盼的医学生和遭受病痛的患者服务。

(1965年6月,第一医院外科支部欢送郑怀信同志光荣入伍留念,后排左三为李士骏)

在党组织的支持下,李士骏举家迁入内地,偕同夫人闻淑菊(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高级护理人才),一起在山西太原开始了新的医学生涯。从此,生长于水秀山清的南方的李士骏便扎根在粗犷雄浑的黄土高原,为山西父老无怨无悔地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山西临床外科因为李士骏的加入而获得了快速发展,山西人民因为李士骏的努力而减少了许多疾病痛楚,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②外科因为李士骏的奋斗而声誉日上。

山西省外科学界的楷模和主要奠基者之一

四十多年来,李士骏教授一直致力于临床外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各项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同事们的协助下,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顽强拼搏的精神,对外科领域多种疾病进行了刻苦攻关。经过艰苦卓绝的辛勤耕耘,在普外科、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专业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在普外科领域造诣尤深。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他在山西省率先开展了多种普外科专业大型手术,为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他也因此成为山西省临床外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75年,第一医院外科医护人员在旧门诊楼前合影,第二排右五为李士骏)

在山西,他率先成功开展了甲状腺癌根治术、右三肝叶切除、肝门胆管切除、门腔分流、脾肾静脉分流等手术。在国内,1981年他率先开展了全结肠切除、自控性回肠造口术,1982率先成功开展了自体脾组织移植。他非常重视基础医学研究,1985年带领全科医务人员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肝胆疾病研究室。他还探研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等专业,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展了二尖瓣交界分离术、膀胱镜检查等,进行了基础医疗技术的开展和普及工作。

在认真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救治广大患者的同时,李士骏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开展临床教学工作。1977年,按照国家政策,学校安排师生下乡开门办学。老师和学生们自带行李,居住在老乡家里。听说来了省城的大夫,附近的病人慕名而来,也为教学增加了机会。当时,来了一个环状混合痔的男性患者,出血、疼痛,症状明显。李士骏教授胸有成竹、早有准备,从行李箱取出来一个用软木棒做成的器械,用高压锅消毒。同学们都很好奇,李教授告诉大家,那叫Klose棒,用于环状痔切除。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患者顺利完成环状痔切除,解除了病痛,后被传为一段佳话,也给学生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许多个傍晚,李教授教学生们学习英语,逐字逐句为学生修改译文和论文,都深深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着下级医师、进修医师和医学生。他在查房前,总要进行认真准备;查房时,总能在病历中发现一些问题,并不断向各级医师及学生提出各种问题,从实习大夫一直能问到主治医师甚至副主任医师,迫使各级医师不得不在查房前就做足功课,仔细了解病历、学习疾病相关知识,使大家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他为山西培养出一批批具有高水平的外科医生,其中很多已成为省、地、市、县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979年,李士骏教授批阅修改的《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突眼性甲状腺肿》手稿)

李士骏教授怀着对医学的深切热爱,以严谨求实、不断探索的科学态度致力于专业研究,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编著了我国第一部泌尿外科专著;先后共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甲状腺疾病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的研究”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从1985年起带领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性腺激素在胆囊结石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发表相关论文6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1993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三次。他精通英、德两门外语,先后翻译临床外科学方面的学术文章50余万字,为中外医学界的经验交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李士骏教授善于将科研成果转化到临床。20世纪80年代左右,术前给病人清洗肠道是采用灌肠的方式,比如结肠癌手术前,要灌肠7-12次,才能把肠道清洁干净,可是这种方法无法清洁小肠,所以结肠手术术后感染率非常高。他看到欧洲发表的一篇文献是关于全肠道灌洗的,就将这项新技术引入临床。病人通过口服全肠道灌洗药物进行排便,这样就能把小肠、结肠都清洁干净。他还让医生专门去木工房,按照画好的尺寸做一把椅子,把椅子中间掏一个洞,病人就可以坐在椅子上排便。

“病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李士骏教授医德高尚、医风高洁,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他不为名不为利,视患者如亲人,对患者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地予以诊治,对每一位患者都非常细心、耐心,给广大患者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

曾经有一位平遥县某工厂的女劳模患肝癌,肝上长了约15×10×10立方厘米大小的肿瘤,侵犯了右三肝叶,病情十分严重。对如此复杂的疾病进行手术有很大的风险,当时山西尚无此类手术病例,国内也不多见。

李士骏教授是一个敢于承担责任的人,他认为这名患者如果不手术,就失去生的机会,与其这样,不如搏一搏,争取一线希望。于是,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他亲自为患者实施手术,并在术后亲自查房、换药、照顾患者,最终患者康复出院。还有一位外伤后肝破裂的患者,已经在县级医院进行手术,术后出现腹腔感染、肝脓肿、肝原破裂处出血,垂危时转到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这种情况医疗难度非常大,但李士骏教授想到的只有患者的安危,他迎难而上为患者手术、查房、换药,让患者及家属感动不已。

(20世纪80年代,李士骏教授(左起第二位)正在进行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术)

李士骏教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尽管他已经是学识渊博、技术高超的知名专家,但他仍然认真对待每一台手术、每一个课时、每一项研究,仍然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李士骏教授就像雷锋一样,在他的档案资料里,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在工作中医德高尚、医技精湛、学风严谨、诲人不倦,在生活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的敬业精神、为人处世的态度为青年医务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1982年,第一医院外科医护人员合影,第一排左二为李士骏)

李士骏教授的一生是与山西外科医学事业发展、壮大相随相伴的一生。他的杰出贡献为山西临床外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病人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作为医生应尽最大努力去挽救他或维护他。”李士骏教授用这句话要求了自己一生。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山西医学工作者们团结拼搏、无私奉献。

:①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于1950年2月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②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1957年建院。1996年更名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参考资料:《我们的楷模》《校友回忆录》原普外科鲍民生教授口述历史资料

(图文/杨丽红、陶莉娟、田浩)

上一条:第二医院开展“防治出生缺陷,促进生育健康”主题宣教义诊活动

下一条:同心战疫勇向前︱“青”尽全力:山医志愿者在返校“疫”线暖心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