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当前位置: 主页 > 公开制度 >

学校工作报告——在山西医科大学第四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

发布时间:2015-12-09 | 稿件来源:学校办公室 |

学 校 工 作 报 告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四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

(2015年4月16日)

段志光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三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三届一次教代会以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尤其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求,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员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攻坚克难,改进作风、勤政廉政,各项事业均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战略规划逐步完善

五年来,学校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体系逐步完善。2010年,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了“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2019年百年校庆时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战略目标。2011年,学校编制了“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本科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技术工作、图书信息网络、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子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清晰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山西医科大学”和“怎样建设山西医科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新校区规划的同时,提出在新校区附近建设步行距离不超过十分钟的直属附属医院战略规划布局;新校区大部分建成投入使用后,及时编制了新老校区功能规划,着手编制大学文化建设规划。2014年3月份,对“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了中期评估,并向三届五次教代会报告了规划执行情况。2014年12月,印发了《“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确定了“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体系、时间进度、组织机构和工作要求。

(二)办学条件根本改善

2010年,学校在10年间三次调整新校区建设思路的艰难处境下,申请并获准入驻山西高校新校区。新校区规划占地1138.06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概算投资为15亿元。2011年5月26日立项,9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到目前为止,新校区完工和在建单体工程45栋,总建筑面积为39.43万平米。其中,完工单体工程36栋,建筑面积23.23万平米,2013年9月投入使用27栋,2014年9月投入使用7栋,2015年9月将投入使用2栋;在建单体工程9栋,建筑面积16.2万平米,正在进行内外装修装饰;拟建工程3栋,建筑面积4万平米左右,正在申请立项。2013年9月,新校区的入驻使用,结束了长期以来办学空间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的历史,也使之成为学校转型发展的转折点、科学发展的关键点和快速发展的新起点。在大力推动新校区建设的同时,加大老校区维修改造力度,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先后投入3664万元完成了老校区维修改造工程180项;入库仪器设备11005台件,价值14874.97万元;购买图书30万册,价值725.55万元,购置了价值966.32万元的电子资源。校园网络设备逐步完善,校园网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档案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实验动物生产、供应工作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动物需求的同时,积极开展山西省实验动物技术服务工作。

(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学校致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学科和学位授予点工作成效显著,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生理学在全国104个同类学科中排名第6,进入了全国前5%;生物学在全国219个同类学科中排名第29,进入了全国前15%;护理学在全国76个同类学科中排名第9,进入全国前15%。生理学顺利通过了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生物学成为省级优势重点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成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从无到有,建成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无到有,达到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从7个增加到42个,增长了6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从53个增加到58个,增长了9.4%;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从2个增加到8个,增长了4倍。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顺利通过合格性评估。依托细胞生理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建科研实验中心和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校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四)人才培养质量提高

五年间,新增本科专业7个,建成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际学术本科互认课程(ISEC)项目开始招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验收;生理学系的《人体生理活动的奥秘》视频课人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连续开展了四届医学人文周活动;开展了两届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比赛。实施博士研究生海外培养计划,共派出三批22人;建成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3个;完善校—院(系)—学科三级研究生管理体制。直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完成27851人次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任务,培训规模和效益增长,培训质量进一步提高。新增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11所、教学基地4个、研究生培养基地12个、科学研究基地1个;在国家卫计委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医类)的12家医院中有11家为学校附属医院。与四川希望教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举办晋祠学院的协议,成立新董事会,办学得到规范。时隔21年之后,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三年获得华北赛区一等奖、两次获得全国一等奖;获批3项全国“卓越医师培养计划”试点项目,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入选全国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五年来,校本部共毕业博士研究生160人,硕士研究生5402人,本科生9866人,成人学历教育本科生11637人,高职高专4405人,继续教育培训26372人。毕业生年均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用人单位对我校输送的人才评价度较高。

(五)科研实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全校科研意识和科研促进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承担科研项目数量明显增加,科研产出质量稳步提高,科研实力显著增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千万元级科技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级外国专家资助项目等重大项目实现零的突破。科研项目的申报数、获批数和科研经费持续快速增长,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0多项,千万元以上国家级项目4项。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经费共计2.5亿元,其中,2014年度的学科建设与科研总经费达到9903万元,是2009年的2.61倍。发表SCI收录论文近600篇,其中2014年175篇,是2009年的3.8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1项、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3项。医学人文研究中心成为学校首个山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服务意识与能力进一步提高。学术氛围明显浓厚,学术环境日益改善。学校学术影响辐射到100多个国家(地区)的41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国际社会科学论文名列山西第一。

(六)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五年来,学校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专任教师学历、学缘结构得到优化,师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先后启动了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学科管理业务骨干海外培养计划和青年教师国内学术交流资助计划。五年来,先后公开招聘录用人员265名,柔性引进一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131领军人才、非全职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等。共选派或资助教师600余人次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医疗机构攻读博士学位、研修学习,其中,青年骨干教师海外培养三批46人,学科管理业务骨干海外培养两批16人。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研究生教育优秀团队、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重点培育对象等9个。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高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等人才项目50余人次。教师在国家级和省级的教学科技竞赛中获奖80余项,特别是教学比赛成绩十分突出,获奖人数和等级多次名列全省前茅。

(七)医疗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间,直属附属医院坚持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与发展,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创建人民满意医院为重点,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积极推行精细化管理、临床路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改革,主动发挥资源优势,扩大对外辐射,各项业务指标逐年向好,医院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医疗水平、服务效益明显提升,持续保持在同行中的竞争优势。第一医院遵循 “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医改原则,主动下沉,和多家基层医院签署区域医疗联合体协议,加强基层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第二医院积极建设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深受广大患者好评。第三医院实质性并入第二医院,实现了直属附属医院资源重组。口腔医院坚持院系一体化发展,发展势头良好。各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医教研一体化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校、院合作逐步深化,共赢趋势明显。直属附属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医教研结合更加紧密,学科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家重点临床建设专科达到13个。

(八)内部管理不断加强

根据教育部规定,对2008年制定的《山西医科大学章程》进行了修订,已通过省教育厅的核准。以章程为统领,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与完善。根据2014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修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相互配合。组织实施了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完成了首次聘用任务,初步建立了适合各类人员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岗位绩效考核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岗位特点、学校实际和发展需求,更具导向作用。按照“块管常规、条管业务、条块结合”的思路,建立健全了新校区管理机制,确保了多校区平稳运行。认真开展新校区建设等贷款项目的财务风险评估与防范以及全过程审计,确保学校财务安全运行。认真落实仪器设备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资产管理各环节程序,启动了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确保了资产的保值增值;成立了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启动了制药厂异地迁建工作。根据新老校区运行需求和特点,积极创新后勤管理服务模式和机制,科学调配后勤服务资源,不断优化后勤管理服务行为,为新老校区的顺利运行提供了高效的后勤服务保障。

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年度财务预算,进一步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开源节流,严控“三公经费”,财务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有效提升。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连续两年明显下降,2013年比2012年同比减少58.9%,2014年比2013年同比减少30.7%,2014年首次将“三公经费”占公用经费的比例控制在上级要求比例之内。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校区建设之初,学校就实行了新老校区财务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确保了老校区正常运行,新校区快速建设,教职工收入提高。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极力支持下,学校小马校区土地置换总体顺利,处置收益金共计21.53亿元(含可能扣除的税费),省财政厅已分别于2014年12月、2015年2月和3月三次向学校累计拨付处置收益金共计12.9262亿元,极大地缓解了新校区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

(九)教职工收入大幅增加

在全力建设新校区、同步改造老校区的紧张财力状况下,进一步完善体现岗位特点、业绩贡献的校内收入分配制度,努力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2011年,实施了绩效工资,并从2010年1月起全部核补到位。2012年,采取提高福利标准、核发精神文明奖、调整校内岗位津贴标准、上浮绩效工资总量等措施,使教职工的平均年收入达到8.8万元,与2010年度的4.4万元相比较,实现了翻番。2013年,本着缩小级差的原则,侧重对科级及科级以下、中级及中级以下、全体工勤人员的校内岗位津贴标准进行再次高调。2014年是学校财力最为紧张、经济运行最为困难的一年,仍然保持了教职员工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五年中,对离退休人员的校内生活补贴进行了两次调整、实现了两次翻番,及时提高了编制外用工的工资标准,较好地调动了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采取建设新校区青年教工周转房、改造老校区教职工住宅、团购新校区周边限价商品房等措施,积极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

(十)对外交流合作拓展深化

五年来,学校坚持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对外交流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迈出了重要步伐。2010年开展建国以来山西第一批全日制在校本科生长期赴国外交流以来,共选派了6批36名学生赴日本交流。加入了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中西部高校联盟、中国医学教育慕课平台及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项目,成为全国医学数字教育项目示范基地。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大学,与省卫计委、晋中市人民政府、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山西国信凯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省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国内外知名大学等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过去的五年间,学校现代大学功能进一步拓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根据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排名,学校从2009年全国高校第288名、山西高校第7名,前移到2014年全国高校第253名、山西高校第4名。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省委、省政府和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靠的是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靠的是全校上下的齐心协力。在此,我向全校师生员工、医护人员,向各类基地的同行们,向各位校友和各界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阶段性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发展优势与特色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整合与凝练;学术领军人才严重匮乏,核心竞争力依旧薄弱;办学硬件得到显著改善的同时,文化建设不够和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建立,内部治理体系需要完善,治理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科学研判、认真解决。

二、当前形势与下一步发展思路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落实今年工作、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系统总结发展经验的同时,我们要客观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医学教育的新形势,科学判断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认真谋划“十三五”事业发展的目标与路经。

当前,国际国内医学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来看,基于标准的医学教育认证制度趋向成熟,被广泛采纳和推广;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手段等不断涌现。从国内来看,截至2014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医学本科在校生106万人,医学研究生在校生19万人,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大国,但医学院校教育尚不能有效满足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国家陆续出台重大政策。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国家标准,有关团体也先后制定了公共卫生、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等专业的教育标准。2009年,教育部、卫生部出台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十三条意见。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特别是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总目标,要求医学院校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以鼓励创新、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标准化、规范化医学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医学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第五次党代会对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定性评价标准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办学格局进一步巩固并协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数量有新的提高,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水平明显增强,办学条件基本改善,服务社会能力有一定提升,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有新的提高。根据这一标准,对照有关学校分类研究的成果,从办学历史、学科与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点、知名教师、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生师比、教师人均年科研经费、在全国高等学校中的排名位次等指标来判断,我们已基本实现建成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阶段性目标。目前,2015年工作有序推开,新校区平稳运行,原小马校区土地处置收益金到位,极大缓解了经费紧张的局面,下半年即将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将谋划学校更长时间内的发展目标与思路。这些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为“十三五”期间可持续发展、建成建好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要紧密结合国际医学教育发展形势,面对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高质量医学人才的紧迫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医学院校教育系列重大政策要求,按照以下思路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咬定目标不动摇。在基本建成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坚定不移地巩固转型成果,坚持改革创新,加快建设步伐,凝练发展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力争早日实现“十三五”末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战略发展目标。

二是围绕中心不偏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都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来开展。加强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推广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申请医学专业认证。贯彻国家医学教育政策要求,严格标准,严控过程,严把出口,稳步提高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主动回应各级各类医学人才对继续医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为地方提供高质量的继续医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加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制度建设,增强和提高各类人员围绕人才培养履职尽责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把握关系不失衡。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以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稳规模、调结构、提效益。稳定本科生规模,争取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总规模控制在2.1万人左右,临床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规模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占研究生总数稳定在80%左右,控制成人学历教育规模,扩大继续教育与培训规模。统筹校本部、汾阳学院、晋祠学院在校生规模。坚持以举办医学类专业为主,合理调整医学类和非医学类专业招生比例,积极举办社会紧缺专业。狠抓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以质量为保证,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

四是凝炼特色不懈怠。“十三五”期间,巩固和凝炼、培育和发展特色是重中之重。要围绕现代大学四大功能,实施倾斜政策。在发挥传统优势学科引领作用的同时,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改革培养模式,形成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特色。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重大科研、产业项目攻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成果转化,形成科学研究特色。加强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建设,形成医疗科研和医疗服务特色。形成和发扬医学院校独特的生命、健康、人文等为核心要素的大学特色文化,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五是内涵建设不停步。要围绕高水平师资、宽松学术氛围、经费增长、校容校貌、大学文化、规范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内涵建设。坚持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并以内部培养为主,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推进分类考核评价,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创新科研评价体系和方法,营造自由宽松学术氛围。拓展经费来源,确保人才培养、学科和科研经费稳步增长。动员人人参与,优化美化校园,建设宜人环境。实施大学文化建设规划,提升校园品位,增强文化底蕴。规范内部管理,推进依法依章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障各级各类学术组织行使权力;保障教职员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权利;广泛吸收政府代表、行业企业贤达、杰出校友等参与学校的管理。

六是医教协同不放松。坚持“大医学”教育理念,推进学校与医疗卫生行业的战略合作,拓展教育资源,实施协同育人,完善培养体系,提高培养质量。按照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改革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大医科大学”发展理念,加强对直属附属医院的领导、管理和支持,促进各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校、院一体发展,一体共赢,保持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为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提供坚实平台。继续拓展和丰富各类基地,严格遴选标准,加强过程考核,建立淘汰机制,创新完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

上述工作思路,请各位代表按照大会安排,在分组讨论时认真思考,建言献策,为今年下半年党代会报告将这些思路系统化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将这些思路具体化提供好的意见和建议。

三、2015年主要工作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主动适应改革发展新趋势,坚定不移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是统筹做好发展规划的评估、总结和编制。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尾期,也是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启动期,可以说是“规划年”。各单位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深入调研,抓紧工作,既要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情况,又要精心编制“十三五”规划。2014年3月,学校对“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八个专项规划所涉及的10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进行了中期检查。总体看,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主要发展指标进度高于预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的问题有:在校生规模已经达到“十二五”规划上限,但类型结构不够合理;教育观念仍显落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较薄弱,尚未建成支撑有力的平台;拔尖创新人才仍显匮乏,团队竞争力较弱;内部管理体制需进一步改革,等等。经过一年努力,这些问题或不足,有的得到了改进,有的仍然比较严峻,需要我们努力克服。编制“十三五”规划,需要我们全面总结经验、认真分析问题,根据国内外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主动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需求,谋划好未来五年的路线图。

二是切实推进临床医学专业“5+3”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线。如何培养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如何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职业素养和人文教育?如何实现医学教育深层次改革创新?如何实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有机结合?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面对,认真解决。学校在2014年12月4日召开的学习贯彻《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专题会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安排,要求有关部门尽快提出五年制临床医学类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和进一步加强相关基地建设方案,统筹考虑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等四类基地的申报事宜;尽快提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阶段培养方案,提前着手准备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申报工作。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前做好推进“5+3”、“5+3+x”两种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的准备工作。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我们加快推进。

三是全面做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准备、深化大学文化建设工作。专业认证,实质上是对学校整体发展水平的评估。我们学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将在2016年接受教育部组织的认证。认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认证的重点有三个:一是教育目标的实现状况;二是教育过程的学术标准;三是专业教育的社会适应性。学校将在今年上半年召开专业认证工作会,各单位需要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投入,认真准备,以认证为契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深化大学文化建设。根据文化深度决定学校高度的理念,总结提炼学校的优秀文化和特色文化,强化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引领与创新功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职业精神和以关爱、同情、尽力而为帮助为主要体现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在传承和创新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优势的大学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

四是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工作。协同创新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影响力和领导力在社会中的表现。学校要进一步明确重点学科建设目标,优化学科布局,加大支持力度,争取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催生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创建若干学科“高峰”。继续加强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培育工作,做好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申报工作,积极参与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研究。引导教师主动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和科研管理,杜绝学术不端。突出激励和支持创新的导向,紧密对接国家和我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完善激励创新机制、成果向企业转化机制、成果使用处置与收益管理机制和人才评价、流动机制,鼓励创新人才通过成果转化实现合理回报,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全省医药卫生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五是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认识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第一要素。对专任教师,一要大力加强培育工作。继续实施三个海外培养计划,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二要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大博士引进力度。三要完善规范管理制度。修订《教研室管理办法》等制度,完善教学业务单位内设机构设置,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激发发展活力。四要妥善处理好附院教编人员发展、实验技术和工勤技能队伍建设等管理难题。争取附属医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政策调整,做好教辅(其他)系列实验技术人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准备工作。对管理人员,要按照岗位责任制的要求,加强管理。对工勤人员,要通过特殊政策加强其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与编制外工作人员签订或续签劳动合同(劳务协议),同时逐步为其缴纳社会保险,促进人员素质和服务效能的提升。

六是继续推进附属医院医教研结合。以“大医科大学”为共识,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核心,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重点,以提升科研实力为龙头,多措并举,进一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道德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术(技术)能力。进一步支持一院内涵建设、二院南院建设、口腔医院质量建设,以多种形式支持其努力加快硬件软件建设进程,促进其质量管理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促进其教学、科研、医疗有机结合,持续保持附属医院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

七是稳妥推行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改革。从2014年5月开始的近一年时间里,经过调研摸底、模拟测试、征求意见、专家咨询、会议研究,学校提出了教师和管理岗位年度与聘期绩效考核改革方案的讨论稿,主要依据分类评价、教师发展、最大化体现贡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和贯穿管理始终等原则,构建了“两表四标准”的基本框架,即考核评分表、发展性评价表、业绩标准、任务标准、计分标准和评价标准。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改革,计划2015年试用,2016年四届二次教代会通过后试行。学校将在四届一次教代会讨论后,以此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各类人员的岗位管理制度。要通过加强科学考评,为教师的入职、晋升、聘任、培训和奖惩等提供基础和依据,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整体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八是初步实现新老校区功能规划。2015年9月,伴随2015级本科生入住新校区,新校区的学生规模将达到12000多人,学校多校区办学格局将基本形成,管理重心将转移到新校区。在前期调研分析、预测论证的基础上,学校将进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见,处理好近期与长远、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教学与科研、管理与服务、传承与创新等多方面的关系,细化并逐步实现新老校区功能规划。

九是继续推进基本建设工作。要充分利用小马校区土地处置收益逐步到账的财务条件,全面做好新校区二期建设与三期设计、老校区改造规划、住宅建设改造、二院南院区实质推进、药厂易地建设、晋祠学院选址动工等一系列基本建设工作。

十是努力抓好规范服务与管理创新。当前,规范服务的内部需求和外部要求前所未有,特别是2014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改案,预示公办高校正酝酿着一场预算改革的浪潮。“没有预算,就不能开支”,新预算法对大学的预算和预算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高校预算提供了遵循的依据。要树立领导同志为群众、机关人员为基层、行政后勤为师生、全体教工为学生的服务理念,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讨论落实活动整改落实和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效能。同时,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也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引导和要求院(系、部)进一步在重点工作中求创新,从特色工作中创亮点,以此来打造学校改革发展的新亮点、新特色。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作风、扎实工作,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
Copyright © 2015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2015 山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