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妍婕发表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启示:
特殊性与一般性
段志光和张妍婕关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析的研究论文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启示:特殊性与一般性被我国《自然辩证法通信》杂志录取。
2015年10月5日是个历史性的日子。我国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被宣布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诺贝尔获奖者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分别是指,每个诺奖获得者所具有的个性和所有诺奖获得者在本质上都具有的共性。任何一个诺奖获得者身上同时存在着特殊性和普遍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的科学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本研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1、屠呦呦获奖的特殊性
(1)特殊的时代
在19世纪,我国处于条件相当困难的动荡年代,研究条件处于劣势地位,中国人在科技人才少,仪器设备差,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把全国的仪器设备、科技人员等集中起来形成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团队。在青蒿素的研究开发中,各个部门如同接力赛跑,组内人员互相交流、互相讨论、互相促进,总结经验,相互配合、集中管理、统一计划,研发出以青蒿素为主要贡献的一系列优良成果,至今使抗疟药的研究和应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此迅速、高效的研发过程,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相信。
(2)特殊的需要
1964年,美国出兵攻打越南,双方都因疟疾造成很大的损失。原有的抗疟药效果很差。因此,是否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无抗药性的药物成为决定胜负的原因。应越南领导人的要求,我国领导人指示有关部门要把解决热带地区部队遭受疟疾侵害,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影响军事行动的问题,作为一项紧急援外、战备重要任务立项。青蒿素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由军队和地方的医药卫生科研、生产、医疗、教育等单位共同组成的一支大协作科研队伍,在分工合作大力协同的组织模式下,在研制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的任务中诞生的。
(3)特别的模式
1967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研发抗疟药物的任务异常艰巨,时间异常紧张,此时如果仅仅依靠部队的科研力量,在短时期内完成如此巨大的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组织国内更多的科研力量,军民大协作,才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因此,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会同国家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医药工业总公司、组织所属的科研、医疗、教学、制药等单位,在统一计划下分工合作,共同承担此项研究任务。
(4)特别的时机
1969年,中医科学院为了“加强中草药方面的研究力量”,应召加入523项目,任务艰巨且条件艰苦,在那个年代资深的科学家被打为右派,没有副高职称的学术带头人作为课题组负责人。屠呦呦当年38岁,以助理研究员的身份跟随加入了项目,由于屠呦呦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刻苦,很快被任命为研究组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开始研究,查阅中医药典籍,走访老中医,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5)特别的关注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青蒿素对世界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自然会进入评委会的视野。屠呦呦作为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药物的发明人,第一次被提名便顺利地获得了拉斯克奖,而这一奖项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
(6)特别的推荐
屠呦呦获得诺奖的推荐人是路易斯·米勒和其搭档苏新专,其中,路易斯·米勒是知名的疟疾研究专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苏新专是米勒实验室的同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美籍华人。
(7)特别的学科
在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传染病学科作为一个小学科,得奖的概率很小。研究疟疾相关及抗疟药作为小学科,曾四次获得诺奖。
(8)特别的角色
现年84岁的屠呦呦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但是她由于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院士称号,而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2、屠呦呦获奖的一般性
(1)具有科学创新原动力
怀着对药学有着浓浓的兴趣以及对祖国强烈的责任感,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研发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经过上百次的失败,屠呦呦一直没有放弃过青蒿素的研究。直到 1978年,523 成果鉴定大会的召开才标志着该项目尘埃落定。至此,原计划3 年的项目,在经历了12 年的漫长长跑之后,终于来到了胜利的终点。
(2)具有充足时间与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
从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之后的55年,屠呦呦一直从事相关研究,并从1969年开始对抗疟新药进行研究。其中青蒿素的发现前后历时12年。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正是因为屠呦呦矢志不渝的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3)具有高水平科技产出
屠呦呦主持NSFC主任基金1项,参与NSFC基金2项,发表SCI论文4篇,其中3篇为以第一作者完成,SCI他引次数为184,H指数为4。 据统计,从1967年-1980年,承担523任务的各单位,研究完成了以青蒿素为突出代表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89项,其中,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5项,获国家部委、省市科学成果奖12项。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523任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各单位申报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有20多项。
(4)具有原始性创新成果且有重大影响
世卫组织估计 2010 年全球有 2.19 亿个疟疾病例,导致 66 万人死亡。大多数(65%)的病患为1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大约 1.25 亿孕妇有被感染的危险,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有超过 20 万婴儿因为孕妇感染疟疾而夭折。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根据 2015 年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现实,自 2000 年以来疟疾死亡率骤降了 60%,即拯救了 620 万人的生命。据世卫组织的报告,2010 年全球疟疾死亡人数已比2000 年的 98.5 万下降了三分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广泛使用喷有杀虫剂的蚊帐和青蒿素联合疗法。
(5)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性格
青蒿素的发现,尤其是从中草药青蒿--青蒿粗提取物--青蒿素--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复方的发明过程异常艰辛。屠呦呦及其团队在条件相当困难的动荡年代,在科技人才少、仪器设备差、时间短的情况下,能研发出如此多的优良成果,这无不与其深厚人文底蕴和优良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就事业需要长期、艰苦的付出,只有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人,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而这,正是屠呦呦具有的特质之一。学习屠呦呦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之境界,留一份淡泊给自己,是一种超然于物外的心智与品格,也是一种宠辱不惊,得失不计,悉由自然之真境界、大觉悟。
3、屠呦呦获奖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启示
虽然这些特殊性不可复制,但可以给我国科技的一般性管理提供一些启示:管理是最薄弱环节、评价是最关键环节、转化是最困难环节、人才是最重要环节、监督是最缺乏环节、质量是最需要环节。
(1)管理是最薄弱的环节
目前的科研管理往往把大量的科研人员引导到“短平快”的项目上,从事基础性研究的人员比例甚少。这些有待于我国科技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
(2)评价是最关键的环节
科研评价的首要问题,应该是评价的体制、机制和价值观的问题。科技评价的手段问题,应该是评价工具问题。科技评价的主体问题,应该是评价者的专业化程度问题。科技评价的根本问题,应该是成果的质量水平尤其是原创性问题。
(3)转化是最困难的环节
我国科技成果资源比较丰富,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处于较低水平,已经成为科学家们承担自身责任、发挥角色作用、做出更大贡献的制约或障碍,也成为我国科技管理中最困难的环节。
(4)人才是最重要的环节
解决当前创新人才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人才制度体系,造化一批屠呦呦式的科学家队伍。
(5)监督是最缺乏的环节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规范评审程序,完善评价方法,真正做到评价监督独立于政府部门之外,没有利益之争的真正独立。
(6)质量是最需要的环节
提高科技成果质量是科技管理中最需要的环节,寻找和把握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的连接点,是科技成果质量评价中最需要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