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首页 -> 正文

学术动态

中字号

优秀博士学术成果系列展示(2023-28)

发布时间 :2023年06月26日 编辑 : 浏览量 :

党参均一多糖CPACaco-2单层小鼠体内的入胞机制及转运特点研究

党参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 Nannf、素花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Nannfvarmodesta (Nannf) L.T.Shen 或川党参 Codonopsis tangshen Oliv.的干燥根,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等症状。作为大宗药材,国内党参每年的消耗量约3.5吨。据2020版药典记载,约10%的中药方剂中含有党参,可谓“无参不成方”。依据党参的不同产区将党参分为台党(山西五台山),潞党(山西长治),东党(中国东北),条党(中国四川)。太行山位于华北平原和山西黄土高原之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党参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本草从新》曾记载:“参须上党者佳”,太行山所产潞党参品质极佳,被认为是党参的道地产区。

潞党参为山西传统道地药材,多糖含量是反映潞党参道地品质的重要质量指标,而果聚糖是党参多糖的主要成分,也是党参的主要药理活性物质。课题组前期从党参多糖中分离出菊粉型果聚糖CPA,核磁和TOF-MS结构解析显示CPA分子量约为3.6 KDa,聚合度为31,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党参多糖CPA对溃疡性结肠炎胃溃疡等疾病有很好的干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植物来源的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药候选分子但是,作为大分子多糖,CPA化学结构复杂,缺少光吸收和光发色基团,没有特定的紫外吸收光谱,常规的检测器难以对其检测分析很难生物样本中实现定量检测课题组前期发现CPA在肠道组织中分布较少,CPA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吸收胞有关吗?CPA是否可以吸收入胞?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细胞的?等问题尚不清楚

因此,为明确CPA能否入及其机制研究,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高建平教授团队Caco-2 细胞及小鼠体内进行了研究,首先选取临床常用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 isomerFITC)作为荧光剂对CPA进行了标记,通过FTIRUV以及HPGPC对产物进行了鉴定。利通激光总聚焦显微镜直观考察CPA能否入胞,采用流式细胞仪考察了CPA入胞特点,并进行了入胞机制的研究最后在小鼠体内考察CPA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组织分布特点。本研究提供了CPA内化和转运的相关理论知识,为党参多糖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于2022831日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8.02)上以“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nalization and transport mechanism of Codonopsis Radix polysaccharide both in mice and Caco-2 cells”为题在线发表。

研究结果显示:

1. 部分研究探讨FCPA入胞机制分别巨胞饮、小窝蛋白依赖性网格蛋白依赖性、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非依赖性抑制剂抑制相关蛋白,结果发现F-NH-CPA主要通过网格蛋白和小窝蛋白非依赖性途径进入细胞;使用溶酶体、微管蛋白抑制剂后,F-NH-CPA胞内摄取量减少,表明溶酶体、微管蛋白参与F-NH-CPA胞内转运

undefined

1 FCPA入胞特点

2.本部分研究模拟肠上皮细胞构建了Caco-2单层细胞模型,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直观考察CPA的胞内摄取,并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FCPA的荧光信号,表明FCPA可以被吸收进入细胞;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半定量研究,发现FCPA进入细胞具有时间、浓度依赖性。用Transwell小板构建的Caco-2单层细胞明确FCPA的摄取能力,结果表明FCPA吸收较差,只有较少的FCPA能进入细胞。

undefined

2 FCPA入胞机制

3. FCPA可以吸收达峰时间较快,约为1 h且在6 h出现了双峰T1/2较短5.39 ± 1.73 hCL/F5.73 ± 3.09 L h-1 kg-1;平均滞留时间MRT9.44 ± 2.73,其表观分布容积Vd/F41.89 ± 12.42 L 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1.36 ± 3.80 mg L-1 h-1,表明FCPA在小鼠体内分布广泛,滞留时间较长,消除较慢,不能迅速转移到外周组织或随尿液排出。FCPA广泛分布到肝、肾、肺肠道等组织组织浓度相当或者略高于同时间点血浆浓度,但整体浓度较低


undefined

3 FCPA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研究

药学院高建平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药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邵云云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项目得到国家重大专项(2019YFC1710800 and 2019YFC1710801)的资助。


上一条: 优秀博士学术成果系列展示(2023-29)

下一条: 优秀博士学术成果系列展示(2023-27)

版权所有@山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技术支持:山西医科大学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