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学院聂继盛课题组发现新生儿端粒长度变化可预测新生儿神经行为
2019年4月21日,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聂继盛课题组在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Prenatal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metabolites, cord blood telomere length, and neonatal neurobehavioral development”的研究成果。

报道网页截图
多环芳烃是一类分布广泛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和含碳有机物的不完全燃烧,人类可以通过呼吸、饮食以及真皮吸收接触多环芳烃。研究表明多环芳烃的暴露与多种癌症、心血管疾病以及子代神经和体格发育迟缓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近年来,关于孕期多环芳烃的暴露对于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焦点,美国环保署曾报道,子代神经智力评分每降低1分,将可能给社会带来14500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关于能够早期预测多环芳烃对于神经发育损伤的分子标志物仍是一个难题。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段重复序列,其可以保护染色体的稳定性,充当一个“帽子”结构。DNA遗传物质的损伤最先表现在端粒上,有研究曾提出端粒长度的改变与神经细胞的增殖有密切关系。因此,是否新生儿端粒长度的改变可以用于预测孕期多环芳烃暴露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
公共卫生学院劳动卫生教研室聂继盛团队在太原市先后建立5个出生队列,用分子流行病学探究孕期多环芳烃对于子代神经和体格发育的影响,以及可行的分子标志物。本研究主要发现包括1)孕妇尿中2-羟基菲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指标负相关,主要包括主动肌张力和总神经行为评分。2)2-羟基菲与新生儿脐血DNA端粒长度负相关。3)脐血DNA端粒长度与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指标正相关,中介分析表明,孕妇尿中2-羟基菲对于新生儿神经发育评分的影响,可以由DNA端粒长度的改变来解释,其可以解释21.74%。该研究结果提示:脐血DNA端粒长度的改变可以用来部分的预测多环芳烃对于新生儿神经行为的效应,端粒长度可能是一个可行的用于预测神经发育的分子标志物。

原文链接:https://eh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40-018-04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