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是第25个“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PD)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后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杀手”,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帕金森病人的生活质量”。近日,我院余红梅教授课题组在期刊《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JCR 2区)发表了题为“The path linking disease severit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with quality of life in Parkinson's diseas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nd depression”的研究论文,提出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采用路径分析和Monte Carlo拓展法,探讨了PD病情程度、患者认知、日常生活能力、抑郁与患者生命质量之间的影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PD病情程度、患者认知通过哪些路径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并进一步揭示了患者生命质量的躯体健康领域与精神健康领域的中介路径存在差异。
在系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余红梅教授课题组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田玉玲主任课题组密切合作,长期开展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疾病负担研究,先后在《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等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揭示了患者因素和照料者因素对AD和PD不良结局的中介效应影响机制,为构建相应的卫生决策以减少疾病负担提供统计学支撑,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目前,课题组正通过完善已有的老年人认知损害和痴呆研究队列,以期进一步探讨痴呆患者不良结局的风险预测和疾病负担的相关机制。
(图文/贺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