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台简介:
清华大学医学院与山西医科大学于2023年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本着“服务需求、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启了新一轮高水平合作新模式探索。成立山西医科大学-清华大学医学院前沿医学协同创新中心,双方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医学院在科技创新与学科引领方面的优势,深度融合山西医科大学的区域资源和临床实践基础,在合作机制创新、平台共建共用、人才联合培养与科研协同攻关等方面持续拓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医学动能。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健康需求,联合开展前沿医学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并系统推进新医科背景下的高层次医学人才联合培养,双方联合签署《前沿医药生物技术研究专项合作协议》,涵盖表观遗传、免疫学、传染病、肿瘤与慢性病等研究领域。
2、合作导师:
祁海(山医合作导师:刘志芬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获得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韦斯顿医学院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传染病与变态反应病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9年归国任教于清华大学。祁海教授阐述了调控滤泡辅助T细胞发育与功能的系列分子通路(Nature 2008, 2013: Science 2017: lmmunity 2018),发现了促进生发中心抗体亲和力成熟的正反馈细胞动力学规律(Nature 2015, 2021),鉴定了记忆B细胞前体(Nature Immunology 2017),发现了记忆细胞的关键功能决定因子(lmmunity, 2024)与分化命运选择机制(Nature lmmunology, 2024),鉴定了骨髓长寿浆细胞(Nature lmmunology 2022),定义了调控B细胞免疫记忆的脑-脾神经环路(Nature 2020),解析了体液免疫的两性差异(Nature 2020),为理解抗体免疫记忆的发生、维持与调控做出了系统和开创性贡献。祁海教授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11篇是ESI高被引或热点论文,总被引8000余次。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新基石研究员和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者。
李海涛(山医合作导师:解军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分子生物物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肿瘤等疾病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主要通过结构与生化手段,结合其它细胞生物学、化学生物学、多组学等技术,研究表观遗传调控过程中的分子识别与催化事件,揭示相关生理病理功能,并探究“表观-代谢-信号”调控网络的复杂度。目前在包括Nature、Cell在内的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或综述100余篇,总引用逾万次。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中国肿瘤青年科学家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清华大学学术新人等荣誉或奖励。
纪家葵(山医合作导师:武志芳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生殖医学与再生医学研究,利用人类干细胞体外分化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方法,建立人类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生殖细胞体系,定向分化人类胚胎干细胞为精子细胞、卵泡细胞,重编程纤维细胞为人类丸支持细胞。并利用所建立的技术体系,与多家临床单位合作,揭示多个造成不孕不育突变的致病机制,改进辅助生殖技术,在Nature、Science、Developmental Cell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所建立的体外分化人类生殖细胞体系被选入参与中国国家航天项目天舟1号及空间站研究项目。其团队利用细胞重编程技术获取具有免疫豁免功能的细胞已获发明专利,正与企业及医院共同转化为细胞治疗技术,用于解决细胞或组织移植的免疫排斥难题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曾文文(山医合作导师:范彦英教授),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德州西南医学中心获博士学位,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和洛克菲勒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曾获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海外青年人才项目,担任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曾获生物物理学会脂质代谢与生物能学分会青年科学家奖、细胞生物学学会青年女科学家职业发展基金奖、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等。研究方向为外周神经系统在中枢-外周链接的功能及神经免疫。曾以通讯或第一作者于Neuron、Cell Metabolism、PNAS、Protein & Cell、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四十余篇。担任AJP-Endo、Endocrinology和Molecular lmmunology杂志副主编,Protein & Cell、Science Bulletin、Advanced Science、Journal of Geneticsand Genomics、Oxford Open lmmunology等杂志编委。
彭敏(山医合作导师:武志芳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北大生命科学中心和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研究员。彭敏2005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得免疫学博士学位,2010-2017年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mTORC1调控机制和免疫代谢,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 (2014)、Science (2016)及Nature (2017)等杂志,并获得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2015年度Postdoctoral Research Award(杰出博士后)荣誉称号。2017年自实验室建立以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lmmunology (2024)、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2023, 2024)、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2021)及Cell Reports(2019)等杂志发表研究成果,并获得中组部青年千人称号(2018)以及“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9)。
郭永(山医合作导师:陆利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加入清华大学任教。从事重大疾病的诊断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学术成果包括发表SCI论文5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获批国家标准4项,获批著作权证3项,主译或参编著作4部。转化成果包括分子诊断产品获得中国医疗器械批文5项,入选“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全国科技周”、“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展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国家重点新产品”奖等荣誉。
苑克鑫(山医合作导师:李晋教授),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探究大脑感觉信息处理的中枢神经机制,结合自主创新的组织光学透明化技术,开拓性地揭示了高级听觉丘脑的联接架构,进而发现了其生理功能,解析了其工作机制,并实现了研究成果向人工智能领域的有效转化。作为通讯作者,他近年来在Neuron、TPAMI、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Cerebral Cortex等发表文章多篇,并受邀为神经科学领域著名综述期刊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独立撰写综述论文。曾作为亚洲唯一委员连续三年参与组织美国“听觉神经科学的进展与展望”(APAN)会议(美国NIH支持的年度会议),曾于2019年获(科技部)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学者奖。现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认知神经生物学分会副主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听觉、语言和交流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感觉与运动分会委员,以及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生理与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贾怡昌(山医合作导师:张承武教授),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长聘教授。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2年在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杰克逊实验室博士后研究。现任清华-北大生命联合中心、清华-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清华脑与智能实验室研究员,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负责人,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再生衰老慢病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神经系统疾病,实验室研究重点包括:① 建立新的合理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和动物模型,重点聚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② 利用含有疾病突变基因敲入的动物模型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③ 开发新的基因治疗策略,如基于腺相关病毒(AAV)的基因递送及反义寡核苷酸(ASO)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等技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