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台简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校院合作,助力实现建设全国一流研究应用型医科大学的奋斗目标,山西医科大学与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山西省医药高等教育的科技引领作用以及生命科学“龙头”企业的创新优势,于2023年10月共同成立了“山西医科大学-华大未来医学联合研究中心”,推进产业教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拓展新领域,发挥新优势,塑造新动能。该研究中心采用“一体两翼”的合作模式,将重点围绕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和产业开发等核心领域,构建高效协同的创新机制,共同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构筑“研学产”协同发展的全国典范。双方秉持“前沿、创新、协同、发展”的宗旨,坚持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携手推动医学教育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2、合作导师:
刘传宇(山医合作导师:郭相杰教授),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分院院长,深圳市数字化细胞病理概念验证中心主任,山西医科大学客座教授。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一等资助),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盐田区梧桐人才。代表性工作有单细胞多维组学技术scCAT-seq(Nat. Commun. 2019,共同一作);人类全能干细胞8CLC体外诱导(Nature 2022a,共同一作);非人灵长类动物单细胞转录组图谱绘制(Nature 2022b,共同一作);基于DNA纳米球的细胞组学技术Stereo-cell(Science 2025,共同一作);高海拔登山过程中人体免疫应答变化(Cell Reports 2025,共同通讯);构建中国人群外周免疫千万细胞图谱(Science 2025接收,最后通讯)。近5年在Science、Nature、Nat. Commun.、Advanced Science、Cell Reports、Genome B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66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32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5项(授权3项),中国发明专利12项(授权1项),软著6项。
邓子卿(山医合作导师:解军教授),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北京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行健书院导师,山西医科大学客座教授。香港大学微生物学博士,长期从事组学技术研发和在感染、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再生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代表性工作有高等哺乳动物耳廓再生研究(Science 2025,共同通讯);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空图谱绘制(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25,共同通讯);阴茎鳞状细胞癌免疫微环境和演化规律研究(Advanced Science 2025,共同通讯)、新冠重症与肥胖关联性研究(iScience 2025,共同通讯)。在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雷莹(山医合作导师:贠克明教授),研究员,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任科学家,广东省及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曾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瑞典隆德大学联合培养,后于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评审机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t)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担任实验中心负责人。2017年引进回国后,在脑科学与单细胞组学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代表成果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任务。
吴靓(山医合作导师:武志芳教授),研究员,现任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主任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是高通量单细胞组学技术开发,以及利用单细胞和空间组学技术进行肿瘤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探索研究。目前主导开发高通量单细胞样品制备平台4项,申请专利12项,授权5项。此外,在解析肿瘤异质性和微环境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系列进展,包括利用自主开发的单细胞技术揭示了早期复发肝癌的独特免疫微环境(Cell 2021),利用高分辨率的空间组技术Stereo-seq,首次定义了500微米宽的肿瘤侵袭前沿区域,系统地解析了该区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制(Cell Research 2023)。累计发表SCI文章31篇,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文章17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青年基金1项,作为骨干参与重点研发项目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