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实验动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新兴边缘学科,它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现代生命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实验动物学的内容极为丰富,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结合密切的学科。它涉及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如遗传学、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营养学、毒理学等学科与实验动物学都有密切关系。实验动物学对医学生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二、授课对象:医学科学学位和临床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
三、总学时数:理论课28学时,实习课16学时,总学时数44学时。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实验动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对实验动物学科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的重要地位,基本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实验动物,进一步了解前沿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应用,如克隆、转基因、嵌合体动物等新方法、新技术与实验动物科学密切相关的问题。基本要求:认真听课,作好笔记,重点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实验课上的基本操作技能。按时完成实验报告,课外必须阅读教师指定的课外参考书。
五、课程内容
理论课讲授内容与学时安排
1.实验动物学绪论4学时
2.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4学时
3.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与微生物控制4学时
4.常用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4学时
5.动物实验基本技术6学时
6.人类疾病动物模型4学时
7.现代实验动物学新技术应用2学时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安排
1.动物实验基本操作技术4学时
2.实验动物的解剖4学时
3.诱发性动物模型的复制4学时
4.转基因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筛选4学时
第一章实验动物学绪论了解实验动物学在现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熟悉国内外实验动物的法规,掌握实验动物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第一节实验动物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节实验动物的分类
第三节实验动物科学在生物医学发展中的意义和应用第四节实验动物法规与科学管理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环境与设施了解常规的实验动物设施,熟悉常规环境控制指标和饲育条件。
第一节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第二节影响动物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控制要求
第三节实验动物设施的类型、组成与布局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遗传育种与微生物控制学习掌握实验动物的近交系及远交群的命名及应用,了解实验动物的遗传质量检测和微生物控制方法。
第一节遗传学分类
1.实验动物品种、品系的概念
2.作为品种、品系的条件
第二节品系命名法
第三节遗传质量检测
第四节微生物控制
第四章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熟悉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的特性和解剖学特点,了解动物的饲养管理、品系及应用。
第一节啮齿类实验动物
1.小鼠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2.大鼠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3.豚鼠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4.地鼠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第二节其它常用实验动物
1.兔的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2.犬的生物学特性、解剖学特点、常用品系及应用
第五章动物实验基本技术学习动物实验过程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掌握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和影响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
第一节实验动物选择的原则
第二节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动物实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
第六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学习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了解人类疾病模型的复制方法。
第一节动物模型的意义及优越性
第二节动物模型的分类及复制方法
第七章现代实验动物学新技术应用掌握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概念,了解现代实验动物新技术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转基因动物
第二节克隆动物
第三节克隆动物的研究价值和发展趋势
六、重点和难点:实验动物的分类,影响动物实验效果因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和克隆动物的技术。
七、授课方式: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
八、考试方式:闭卷形式,考试2学时,成绩结合实验考核和综述。
九、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实验动物学》刘福英刘田福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医学实验动物学》刘恩歧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现代医学实验动物学》施新猷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4.《实验动物学》卢耀增主编,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5)
5.《哺乳类实验动物》钟品仁主编,人民卫生部出版社,(1983)
十、开课教研室和主要负责人:实验动物中心实验动物学教研室,刘田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