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传承 >> 正文

做一名饱含人文情怀的杏林大医——一个医学生眼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稿件来源: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4-02-29         点击次数:

从记事起,我就痴迷于读书,喜欢点滴积累的过程,喜欢那淡淡的书香,更钟情于翻书过程中所得到的成长和成熟。我在吕梁山一个小山沟的煤矿子弟学校读完了小学与中学。九十年代学校邀请了我国第一位德育教授、著名演讲教育艺术家李燕杰及首都师范大学郭海燕教授为中小学生做关于成长励志的讲座(后来才知道两位教授在八十年代已经全国知名),这对一个距离县城40公里的小煤矿的学子来说非常难能可贵。那时交通闭塞,知识资源匮乏,党的十四大闭幕不久,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扬起新的风帆,两位教授结合青少年成长,用鲜活的语言开展了党的十四大精神的宣讲,虽然当时仅仅是一个小学生,但是在我们的内心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记得初中时的语文老师侯清华,每周空出一堂课教我们去阅读,做读书笔记,那时的我写了好几个日记本,并加上目录和座右铭,还配了插图,那年我十四岁。

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许许多多的高中生一样,我对大学也充满了向往和渴望,那时的大学没有如今这么大的科研压力,没有不断内卷的大学排名,大学校园内弥漫着人文气息,让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五年医学院生活。

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根植于人文素质厚土

进入山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后,学校举办了许多期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登上山医讲堂,就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法律、军事等领域与青年大学生一起交流。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山西煤化所名誉所长、86岁高龄的彭少逸教授带来的《成才之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日化研究院院长张高勇教授呈现的是《浅谈人才培养》,他们没有枯燥科研内容的说教,彭院士以一位科学家的理性思想和社会责任感,引导我们如何培养科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教育我们要拥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实事求是的学风、百折不挠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要有宽泛的知识基础和精深的专业造诣。张院士从志向与目标、勤奋与方法、创新与求实、人格与奉献方面进行了生动阐述。一个刚刚进入象牙塔的学生,感受两位院士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风范,影响和感染着我们的一生。后来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汤钊猷教授的《严谨进取、放眼世界》讲座,感受到了汤院士深厚的人文底蕴、博大精深的科学素养、精湛的医疗技术、积极进取与孜孜不倦追求的科学精神。当然,对我影响较大的还有山西省作协副主席韩石山,韩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传记作家,做了题为《骨气与学问》的讲座,他的《文人的脾气—韩石山文学批评选》我反复读了四五遍,每篇都是自己喜欢的文学学术考证长文,他主编的《山西文学》我还买过几期,从中感受到韩先生对文学、对文化、对社会的一份责任担当。先生关于徐志摩、林徽因和陆小曼的传记我也曾认真拜读,让我爱上了五四时期的新文学,喜欢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那茬文人仕女的逸闻趣事、思想境界,喜欢从历史和考证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包括医学问题。

当然,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樊家城教授所作的《民族管弦乐欣赏》,让我们领略民族音乐的美妙。山西大学文学院张敏教授所讲的《启蒙一代的新人理想——从鲁滨逊漂流记谈起》,从一部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小说让我们新世纪大学生体会独立人格与理性精神。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魏英敏教授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易杰雄教授多次来校授课,《略谈中华传统美德》《人生与道德》《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革命变革》《创建和谐社会》等一个个专题,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建和谐社会。美伊战争全面开火之时,省军区军训办张培荣上校为我们揭开了电子战的奥妙。北京联合大学公关研究所所长李兴国教授的《公关礼仪》、我国著名的环保志愿宣传者丁兆瑞先生的《绿色长征》、太原市中院路德坤副院长的《守法是人生底线》,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岳晓东教授的心理学讲座、改革先锋吕日周的体制改革讲座及李思进教授的《牛津访学见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映晋商文化的话剧《立秋》上映,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在山西省演艺中心第一时间观看了这一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这一系列的文学哲学艺术盛宴,对于刚从小山沟走进大学的一个从精神到物质都极其匮乏的十八岁孩子,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让我们获得了无穷动力,每一场讲座我都怕错过,在文学解读中开启智慧之门,在音乐欣赏中点亮性灵之灯。

那个年代没有多媒体,没有快速发展的印刷产业,更没有网络软件的普及,每次讲座前,总会在学校的各个海报栏看到宣传部老师书写的那飘逸豪放的书法海报,教室黑板那笔意纵横、行云流水的粉笔字写成的讲座标题,多少次吸引我驻足欣赏。在大学课堂上,侯小宝老师用他那浑厚而沉稳的声音为我们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在黑板上写下了“走出半个人的时代”,王志中老师讲授的《中国传统文化》,近二十年过去了,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博学多识、慷慨激昂的学者形象就像在昨天。郑学诗先生的《美学原理》课程持续一个学期,先生赠送了他的书籍《至乐集》,让我了解美学,认识到美学的价值在于应用,美学的生命存在于真善美的内在联系之中。

大学时期的部分剪报

入学的时候,学校组织了“校园十大文学之星”评选,在校报上认真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发现学校有那么多富有文学才华的青年学子,其中有我的同学周晓霜,目前已经成长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全国委员,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他们开阔的思维、优美的文笔、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令人心向往之,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生活的热爱无不感染着我们。我在校报刊行500期的时候加入了学生记者团,难以忘记一次次笔会时,大家畅所欲言,在磨炼中让自己成长,迸发出无数灵感与火花。无法忘记校报编辑杜莉、王志新、姚晓莉、李红梅、王鸿雁这几位老师的认真审慎、一丝不苟;无法忘记各位老师面对我们稚嫩的文字时,给予我们的信心和勇气;从酝酿、构思、采访、写作到修改,无不倾注着几位老师的心血。他们让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提升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拥有了更广阔的思维视野,也让彼此成为了一生的师长和朋友。做学生记者期间,为了积累素材,我每个月都要把报纸上的感兴趣的内容剪下来,厚厚的几本剪报,至今还在我的书柜里整齐摆放。大学期间,学校党委还隆重举行纪念五六十年代山西医学院党委书记高勃同志,在湖滨会堂举行了事迹报告会,还出版了纪念文集,让我对山医的曲折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山西医科大学深厚的医学人文土壤,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成一种不可多得的享受,更教会了我怎样去思考,教会了我怎样去面对,教会了我怎样去生活。

大学同学在迎泽公园(均为校报学生记者,左一为武丽芳同学,工作于重庆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右一为田晶璧同学,工作于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间为作者)

当年也有科研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卢祖询教授关于如何申报国家自然基金的讲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卢圣栋教授带来《分子生物学和新药研制》的讲座,我校的赵荣瑞、曲成毅、刘慧荣、马新亮、丁健明、段志光、王兴华等教授的专业学术讲座,我都准时到场,认真聆听,作为一个本科生,听得吃力,但是知名学者的大师风范、治学做人做学问的态度以及全校师生认真求实、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青年一代。

一个医生的成长不能离开文化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熏陶。山西医科大学的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在我们上大学期间就成立了人文学院,在王志中、邓蕊教授等一代代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下,从开设人文讲座到形成课程体系,从大学里自由听讲到形成教学制度,从分散的文化活动到集中的人文教育,让山医的学生不是过分强调技术及科研训练,而是在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中积累宽厚扎实的人文素质基础,促进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在未来,医学人文素养恰恰是决定一名医生能否成为良医、名医、大医的关键因素。幸运的是,博士在读期间,我参加了澳门大学举办的两岸四地研究生论坛,来自两岸四地及新加坡等89所高校的118名同学共同感受彼此间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激荡与梦想的传承,在大会现场,我以“互联网医疗时代呼唤医学人文精神的重塑”为题,强调医学青年作为未来互联网医疗发展的重要主体,必须坚持以患者利益为中心,重塑医学人文精神。成为山西省高校中唯一获奖的代表。每一位山医人都有这样的期望:从山医毕业的学子们都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人民健康的保护者和守卫者,并从中产生一批又一批的良医、名医、上医及大医,出现具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医学宗师。

博士在读期间在澳门大学两岸四地研究生论坛演讲

临床医师的成长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浇灌

得益于山西医科大学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在山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提升医学人文素养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硕士毕业后我曾在医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在中国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下,医院行政机构复杂,工作繁琐,缺乏专业管理知识或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中摸爬滚打,跌跌撞撞、磕磕碰碰中锻炼了我的管理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受组织委派担任农村工作第一书记,参与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了解了基层的工作,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心智。回头想来,唯其有曲折,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行政管理作为我的人生难得一课,演化为丰富人生、丰富阅历的美好回忆,带着行政管理工作中的所学所悟,更好地能开展临床及科研工作,为临床工作带来全新的视觉和思维。在临床技能和管理思维的结合和碰撞中,激发更多的灵感,提升缜密临床思维的训练强度,让复杂的临床工作更有温度,更有力度。在日常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之余,我在国家级杂志发表五篇人文类的学术论文(2篇为北核期刊),在王志中教授的指导下,副主编《健康人文·失能关怀篇》,曾荣获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 “百部(篇)工程”三等奖,山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点课题优秀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我表述了这样的学术观点:青年医师唯有用最真诚的付出、坚定的职业信仰、无私奉献精神去对待每一位患者,做一名有人文情怀的青年医生,不断地在对人性的理解、生活意义的追寻、生命价值的拷问中,饱含人文情怀,从而使医学回归人文。

在北京协和医院学习期间,内科学系为了传承和弘扬协和精神,定期举办历史人文访谈,每次邀请内科一名资深教授进行访谈,我现场聆听了几位协和前辈的访谈,感受了他们的求学和在协和成长的经历,展现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在每周的内科大查房、罕见病及疑难病MDT、在病案内涵质控专家会上,聆听了沈悌、张奉春、钱家鸣、李景南等教授的教诲,感受了大师学术风范。参加了纪念林巧稚大夫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郎景和院士、王辰院士饱含人文情怀的演讲,展现给我们青年一代的是林大夫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人的善良、同情和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林大夫悲悯天下、等视众生、尽职履职的崇高风范,撑起了道德的高度和做人的境界。协和的学生和医生都继承了先辈倡导的人文精神,将 “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人文精神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得益于协和文化的熏陶,我更加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医学生及住院医师的成长困惑,精心选题,在学校及医院,数十次开展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科思维训练与病历书写”“参考协和医院医生培养谈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等各种专题讲座,与青年学生及医师交流,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成长不再迷茫。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张孝骞教授“诊治患者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箴言,把尊重和关爱作为一名医生的起点,也是医生的永恒。

医学是人类情感和人性的表达,其目的在于维系人类自身的价值,保护自身的生产能力。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时至今日,我们处在了最美好的年代,当代大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不再像我们过去的碎片化,而是系统性、规范化。人文素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我们日常的医疗实践中。医患关系是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一,演绎着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社会中的爱恨情仇,也有人认为我们处在了医患矛盾激化、医患关系紧张的最黑暗的年代,时代转变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医学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撰写此文,特别感恩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带给我们一代代山医学子的激情、力量和操守,给予我们的见识、格局与能力。让人焦虑的是,当前国内的医学院和医院过分关注于基金申请和论文发表,大部分的精力聚焦于科研素养的培养,忽略了医疗技术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有灵魂、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群,缺少医学人文素养的医生,在行医路上,有可能短时间内走得快,但他一定走不远。医生要多一些职业自省,善待百人、情暖百家、抚慰百心、安顿百魂。加强医学人文修养,实现医学与人文的有机结合,可使诊疗过程更加富有人性,更加充满温情,这可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丰富人类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知,让医学成为完整的、完美的科学,成为有深度、有人性的科学。

正值春节、春天,思绪亦如春意不尽……


作者简介:任俊杰,本硕博均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2018年取得内科学博士学位。目前工作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山西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山西省“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山西省青联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消化分会青年委员及肝病学组委员,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消化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医学会肝病专委会委员,山西省青年科技人才协会常务理事,主持省级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及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3篇,副主编教材1部,科研成果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先后获得共青团中央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山西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模范第一书记,山西脱贫攻坚青年先锋,山西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称号。

  • 微信二维码

  • 微博二维码

  • 头条二维码

  • 抖音二维码

  • B站二维码

川至校区

山西省太原市

杏花岭区五一路382号

迎泽校区

山西省太原市

迎泽区新建南路56号

中都校区

山西省晋中市

榆次区大学街98号

Copyright 2016 sxm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晋ICP备05000478号

总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