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山西省血液病学医、教、研中心,是我省第一个临床博士授予单位。乔振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所长,杨林花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宏伟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殿青教授硕士生导师担任副所长。研究所下设细胞形态研究室、细胞生物研究室、止血和血栓研究室、干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室。血液病学研究所自成立以来,技术队伍不断壮大,人员梯队合理,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10余人,博士10余人,硕士10余人,现已形成以博士硕士为主的新生力量成为研究所的学科带头人及专业骨干,是各个研究方向上的中坚力量,同时在临床一线有一支年轻的护理专业队伍。
血液病研究所病房所占面积为900多平方米,开设35张病床,其中有3张100级无菌层流床,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可以同时为3名患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干细胞移植中心,近期将扩大病床至70张,层流床扩大至6张,进一步满足广大血液患者的住院需求。
血液病学研究所实验室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下设有细胞形态、分子生物学、止血血栓、干细胞移植等研究室,装备有国内外最先进的仪器(流式细胞仪、Cobe血细胞分离机等),此外,还有面积为120平方米,可供教学与学术交流的多功能现代化会议厅1个。
研究所具有先进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白血病诊断与治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止血与血栓、贫血及相关疾病等。每个研究方向均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并有系列的研究成果及专著。自1990年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38项,完成30余项,分别达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及国内领先水平。有14项分别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目前申请到的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自1990年以来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350余篇,其中国际学术杂志2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128篇,参加国际会议30余次,出版专著14部。
血液病学研究所是山西医科大学第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今已招收21届,有52人获硕士学位,10人获得博士学位,6人破格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2人,教授5名。
近10余年,研究所已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自体、异体骨髓移植和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LA半相合移植;脐血移植;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良恶性血液病及恶性实体瘤,移植例数已达140人次。在干细胞移植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目前正在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无关供体、半相合相关供体移植)治疗良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同时也开展了DLI及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移植后复发及巩固移植疗效或治疗微小残留病。
本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是本研究所的主攻方向,1985年在乔振华教授的领导下,本学科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大剂量巩固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的工作。1990年以来,采用自已设计的MAC预处理方案对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自体、异基因骨髓移植及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之后采用同样的预处理方案开展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工作,上述研究均获成功,大多数患者痊愈重返工作岗位。此成果分获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其预处理方案被第一、二届全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会议定为全国推广方案,目前有30余家单位采用此方案。自1990年以来,在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染色诊断白血病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白血病分化抗原,进行免疫学的诊断及分型,应用细胞遗传学技术,检查白血病细胞染色体的特征性改变,建立起比较完整的MIC诊断体系,近几年应用RT-PCR及FISH技术完善了白血病的基因诊断技术,从而又建立了MICM的最新诊断体系,与国际诊断接轨。另外还开展了白血病细胞体外药敏实验、白血病耐药基因检测、白血病凋亡基因检测其水平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主要研究方向之二:血液病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
血液病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是本所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属于临床前研究。该方向又分两个主攻子方向:一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一是分子生物学研究,在细胞生物学研究方面,从1988年起就开始采用先进的造血细胞体外培养技术研究正常造血细胞和白细胞的作用和调控机理,应用多种集落刺激因子研究体外对正常造血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和影响,根据白血病细胞自发性生长对集落刺激因子反应不同,对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新的见解,寻找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为造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华级杂志上发表系列论著和2篇综述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此项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1992年本研究小组承担了一项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开展抗肿瘤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指导白血病的化疗;开展细胞因子对抗白血病药物杀伤作用影响的研究,通过改变白血病的生物学特性来提高其对抗癌药的敏感性,探讨细胞因子对在临床应用的新途径;开展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体外净化处理的研究,寻找体外清除肿瘤的方法,以提高自骨髓移植的疗效。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王宏伟教授从1991年开始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即参与了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血友病B的基因诊断与治疗,从载体构建、基因转移、离体表达、动物实验及临床治疗,发表数篇高质量的论文,该项目在1999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此后,该研究小组又相继开展了白血病及实体瘤基因学诊断;流式细胞仪检查白血病免疫分型及T细胞亚群检查;耐药基因检查及耐药蛋白流式检测;白血病细胞耐药与凋亡的相关研究,抗癌新药的开发;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自体骨髓体净化的研究,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CD34+分选的一系列研究,1996年以来该方向承担省科委、教委基金4项。今后将对恶性血液病分子生物学诊断,造血细胞调控多药耐药机制及恶性血液病微小残留病方向进一步研究,指导临床工作。
研究方向之三:止血与血栓
自70年代本学科就已成为山西省出血性疾病诊治中心,这也是本所的主攻方向之一,80年代起,本学科开展了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的系列检查,对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以及心脏手术的监测,中风的预报及DIC的诊断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993年起杨林花博士在我国著名血液学专家沈迪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的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其研究内容涉及血小板膜糖蛋白,膜受体与配体,信号传导等多方面,该工作已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承认,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它将为血小板疾病的诊断及分类增加新的内容,其可能发现的是一种新的血小板病,对学科的发展起了积极和推动作用,该项目已通过鉴定达国际水平;本学科还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在此方面先后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和国际会议交流38篇。关于静脉内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及溶栓药物的机理探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在国外杂志发表。有关血小板凋亡蛋白的研究,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还有多篇论文参加全国性会议交流。目前承担卫生部优秀青年专项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4项。目前本专业点与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苏州大学医学院以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今后该研究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介绍:
乔振华,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美国血液病学会委员、中国干细胞应用学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中华内科编委、中华医学会山西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1964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1993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被卫生厅表彰为赵雪芳式的白衣战士标兵,1997年成为山西教育系统师德标兵,1998年被评为山西省卫生系统优秀医务工作者,1999年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科技功臣,2000年获得山西医科大学名师称号。在各级专业性杂志上发表杂志近百篇,承担科项目10余项,科技成果10余项,获奖成果6项,培养硕士生24名,博士生14名。
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副所长简介:
杨林花,女,45岁,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山西省跨世纪医学学科带头人,1997年和2004年两次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赴日本崎玉县深谷赤十字病院和加拿大Calgary大学Foothills Hospital进行高访和学术交流。在中华系列杂志和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科研成果12项,获奖成果11项,在研科研项目5项,主编或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教育规划教材-内科临床基本操作》、《Williams血液学手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医学规划教材-内科学》等专著7部。参加国际性会议10次,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2名。学术任职:国际纤溶与蛋白溶解委员会委员,国际血友病联盟委员会委员,欧洲血液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止血与血栓及血管生物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常委。杂志编委;临床血液学杂志;止血与血栓学;白血病淋巴瘤;中华内科杂志特约审稿人。
王宏伟,男,38岁。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血液科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997年获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赴美国俄亥俄州大学进行博士后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血液病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1994年开始在复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即参与了国家863重点攻关项目—血友病B基因诊断与治疗,从载体构建、基因转移、离体表达、动物实验及临床治疗,发表数篇高质量的论文,该项目1999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在临床开展了白血病及实体瘤基因学诊断;流式细胞仪检查白血病免疫分型及T细胞亚群检查;耐药与凋亡的相关研究,抗癌新药的研发;微小残留病变的检测,自体骨髓体外净化的研究,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及CD34+细胞分选的一系列研究,1996年以来承担省科委、教委基金四项。目前在国外及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20余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2人,博士研究生8人。
目前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1、自体活化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2、异基因骨髓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3、异基因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4、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5、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瘤;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或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7、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或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8、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9、HLA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10、大剂量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
11、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供体淋巴细胞输注;
12、CIK联合树突状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血液病;
13、ATG或ALG联合环孢菌素A治疗急性或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
14、载长春新碱和依托泊甙的供体血小板治疗难治性ITP;
15、血浆交换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6、急性白血病的MICM诊断;
17、恶性血液病的耐药基因及耐药蛋白的检测;
18、恶性血液病体外药敏试验;
19、恶性血液病凋亡相关基因的检测;
20、DIC系列及血小板功能检测;
21、网织血小板的检测;
22、血小板抗体测定;
23、血栓性疾病的基因检测;
24、血栓性疾病基因多态性;
25、血浆凝血因子测定;
26、血友病及携带者的基因检测;
27、T细胞亚群的检测;
28、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
29、造血干细胞的分离及检测;
3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及其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