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建院40周年。为记录山医口腔40年春华秋实,共同追忆口院40年的发展建设历程,1月31日下午,我院原口腔医学系党总支书记罗晓晋教授在312会议室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为保证原汁原味,以下内容我们保留了罗老师第一人称的叙述。

40载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各位口腔同仁大家好!
在口腔医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首先我要祝口院40岁生日快乐!从我1978年走进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的大门后,一直到退休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可以说我的大半生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都是跟口腔共同度过的。我也有幸见证和参与了口腔医学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整个发展建设过程,感触颇多。
1983年我从山西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当时正在筹建口腔医学系,我就作为第一批师资留在了口腔医学系,所以到目前我在口腔的工号都是001号。当时为了让我们更系统地学习口腔专业课程,学校把我们分头送到了国内知名的口腔院校进行师资培训。我是在1984年的5月到1985年的12月期间,被送到了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院(现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进行学习培训。大家都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学习也很认真刻苦。
1988年,我开始承担第一届学生的第一门口腔专业基础课《牙体解剖学》,也就是现在的赵彬院长那批学生。建系初期,山大一院、二院以及省院的很多老大夫都是我们的专业教师。到1991年口腔医学系正式成立,我们口腔才正式进入了规范化管理,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1992年成立了5个教研室,后来变更为口内教研室、口外教研室、口腔修复教研室、口腔正畸教研室和口腔基础教研室,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为了保证师资力量,我们每年会从优秀本科毕业生中留下1-2名青年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但因为口腔医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当时只有理论教学,没有医院(作为实践基地),就流失了很多人才。因此,我们在1992年开设了第一个口腔小门诊,直到1997年成立了口腔医学研究所,我们拥有了自己的口腔临床基地,这些年轻教师才有了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在口腔医学研究所的基础上1998年筹建口腔医院,2004年正式进入了现在的8层口腔综合大楼。医院不断发展壮大,吸引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建系之初印象最深刻的一两件事
当时的口腔教学难度很大,什么教具都没有,我们就发动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制作或购买。记得当时我爱人去北京出差,帮忙在北京街头雇了一个三轮板车,把购买的那些模型运到火车站才托运回来。后来又找学校教材科的绘图室帮我们绘制了挂图,找电教科帮我们制作了第一批幻灯片(卡槽式的机械播放),反正就是想尽各种办法不断充实口腔教具。当时也没有多媒体,讲课的时候很困难,当时我们口腔一位教师开玩笑说“一支粉笔一张嘴,所有的课程全拿下”。为了让课程图文并茂,老师们就不断地练习画图,在本上画了黑板上画,这样锻炼下来,大家的教学基本功就练出来了,我们口腔系的老师在学校、省里获讲课比赛一、二等奖的大有人在。
印象最深刻的人
孙克勤老师是84年7月从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毕业的,凭着对建设家乡的热忱和信念,她一毕业就回到了山西。从北医那么高水平高层次的院校回到当时一无所有的山西医学院口腔系,这种落差肯定是非常大的。我记得有一次去美国参加会议,正好碰到了孙老师的一个大学同学,他还跟我说孙老师学习成绩那么好,找任何一个理由都可以留在北京,继续深造硕士、博士,可是她却义无反顾地选择回山西,并且一直坚持下来,大家都很佩服她。其实在孙老师之后,也陆续有一些知名院校毕业的老师回来,但都待不了多久就考研或者出国了。正是孙老师的这种不为名、不为利,认认真真讲好每一节课、看好每一个患者的坚守,令我很感动和佩服。
对学院目前发展的看法或意见
首先,我要感谢历届口腔人的坚守。正因为我们落后,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条件再差、困难再多,我们也一直在坚持。其次,口腔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特别是我们当时条件艰苦的时候,我们的领导班子、干群关系、党群关系都处得非常融洽,无论是职工工作上的问题,还是生活中的困难,大家都会互帮互助、齐心协力,也希望这种精神继续传承下去。最后也得感谢各级领导对口腔的帮助和鼓励,没有这些领导的大力支持,就没有口腔的今天。
但是我也想提几点要求。一是要在党建引领作用方面多下功夫。我们现在实现了支部建立在科室之上,但是如何把党建工作和医、教、研、管、服务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还应该进一步探索。二是要在教学和医疗的基本功培训方面再下功夫。一方面是年轻教师和医师的教学及临床基本功培训,另一方面是本科生基础教育,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室及实验设备进行基本功的培训。三是在学院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功夫。就比如这个40年的发展史,好多年轻人听都没听说过,应该留下些实实在在的影像资料展示出来,让后来的年轻人也知道我们是怎么一步一步奋斗过来的。
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会创造奇迹,口院的明天会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