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陞雯课题组对中西方人格特质提供了
理论和脑神经活动层面的证据
人格是个体在遗传因素与文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以大五人格测验为代表的文化客位纸笔测验是目前评价个体行为方式的主要工具。但大五人格特质在非西方文化背景下会出现“特质偏移”现象。且传统纸笔测验结果受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测试动机、受试者当前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规避纸笔测验的主观性影响是人格研究中的重大挑战。
既往研究证实,基因与文化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的差异会稳定地表现在大脑功能和结构中。基于此,为了研究人格特征与脑功能结构的具体关系,智陞雯课题组综合考虑中西方文化背景下人格特质的相似性,联合使用包括潜在剖面分析(Latent profiles analysis, LPA),和中介效应分析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格特质与大脑局部功能结构的相似特征。同时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EM)和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分类与预测模型,深入探讨大五人格特质与全局功能网络之间的关系,为人格的神经生物学测量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本课题在对西方人格特质相关脑功能特征网络的研究中发现,宜人性所对应的特质相关功能网络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宜人性水平的人群。而经验开放性所对应的特质相关功能网络不仅能够实现对不同特质水平人群的分类,还能稳定预测个体的经验开放性水平。(图1、图2)同时,DMN中的mPFC及MTG区域的NC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神经质与经验开放性两种人格特质的得分,神经质与经验开放性以相反的方式分别对DMN产生影响,并且在对DMN子网络的影响上,二者同样呈现出一种反向模式。(图3、图4)

图 1 跨样本模型训练真实值与预测值散点图

图 2 跨样本经验开放性模型置换检验结果

图 3 神经质、开放性与DMN的结构方程模型

图 4 神经质、开放性与dDMN和vDMN的结构方程模型
课题组进一步对中西方人格特质在理论构念层面上的相似性进行了研究,发现中医五态人格中的“阴阳”特征不仅包含了西方的人格特质,而且可以解释西方人格特质间相互作用的行为表现。(图5)其本质可能是大五人格结构中,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基本人格特质单元间交互作用的综合体现。(图6)

图 5 中医五态人格与大五人格在各人格维度之间的关系。图中的五个大圆代表中医五态五种特质,内部包含与其相关的大五人格特质。大五人格特质的圆越大,代表相关系数越高。+代表正相关,-代表负相关。

图 6 不同西方人格特质组合类型下中医五态人格差异检验
最后,在对中西方人格特质在脑功能层面上的相似性研究中发现中医五态特质中的太阳特质与艾森克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与神经质存在相似的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特征,外向性能够影响的太阳特质与颞上回区域局部一致性之间的作用关系。类似的,太阴特质与神经质存在相似的大脑局部功能活动特征,神经质能够影响的太阴特质与内侧前额叶区域局部一致性之间的作用关系,为深入理解文化“主客位”人格结构的共同生物学属性假说提供了来自影像学方面的证据。(图7、图8)

图 7 Tya与Tyi得分与右侧STG、mPFC的ReHo值相关分析散点图:图A为太阳特质得分与右侧STG的ReHo值显著正相关。图B为太阴特质与右侧mPFC的ReHo值显著正相关。

图 8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本研究从理论构念和神经影像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文化主位的中医五态特质与西方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统合两种不同人格特质理论提供了来自理论和脑神经活动层面的综合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