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简介
一、教研室历史沿革及简介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成立于1984年,其历史可追溯到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及口腔医院的发展初期。作为山西医科大学一级学科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首批口腔专业硕士授予点,承担着口腔修复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口腔修复学专业人才。
二、承担教学任务
1.承担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口腔修复学》《口腔医学美学》《牙合学》《口腔材料学》课程的教学及课程建设工作;
2.承担口腔医学硕士研究生《口腔修复新进展》课程的授课和实习工作;
3.承担学校继续教育学院不同层次学生的《口腔修复学》《口腔材料学》的全部教学任务;
4.参与学院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修订工作。
三、师资情况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现有教师28人,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9人,中级11人,初级4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是一支结构梯队合理、充满活力、传承有序、协同发展的卓越队伍,是一支集教学、科研、医疗于一身,高素质且全面发展的医教队伍。
四、教学及科研成果
教研并进,硕果满枝,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在教学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目前《口腔修复学》被评为山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口腔材料学》《口腔医学美学》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一流本科课程。
教研室成员先后获得“三晋英才”“山西省高等学校中青年拔尖创新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高校教学名师”“高校师德楷模”等荣誉称号。曾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类比赛三等奖1项;参与编写多部国家规划及研究生教材,包括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口腔医学专业“十四五”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第九版、《口腔材料学》第七版,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十三五”规划教材《口腔修复学》。
近5年,教研室成员主持和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研项目36项,教学改革项目2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共发表科研论文13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篇;授权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口腔修复学教研室大多数教师还承担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及山西省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口腔修复科临床医疗工作,教研室将继续深耕细作,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口腔修复服务。同时,教研室也将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口腔修复学学科的进步与发展,为提升全民口腔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口腔修复学》课程简介
《口腔修复学》是一门口腔医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牙体缺损、牙列缺损、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以恢复口颌系统的正常形态和生理功能。教学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内容,知识体系互相渗透、密不可分,有助于学生知识融合,系统的掌握有关口腔修复的基础和相关理论,掌握牙体缺损、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原理、原则和常用修复方法,了解颌面部缺损的特点及修复特殊性和基本修复方法,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临床操作,为临床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学习《口腔修复学》,学生将能够掌握口腔修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从事口腔修复工作的能力。此外,《口腔修复学》还涉及到美学修复的内容,对于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获批山西省一流课程(认定课程),整个课程总教学时数为146学时,其中包括70个理论课学时,76个实验课学时。

《口腔材料学》课程简介
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与材料科学之间的界面学科,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口腔材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类口腔材料的基本理论、种类、性能(物理、机械﹑化学、生物性能)、用途和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不仅包括口腔医学的内容,还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内容。通过《口腔材料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较系统的掌握口腔材料学的基础理论,并运用这些知识指导临床操作,为临床工作中合理的选择和正确的使用口腔材料打下基础。该课程获批山西医科大学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整个课程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包括20个理论课学时,12个实验课学时。

《口腔医学美学》课程简介
口腔医学美学,就是一门以美学理论指导口腔医学实践的交叉学科。《口腔医学美学》是介绍与口腔医学有关的美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课程,是口腔医学专业的相关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概论、美学、医学美学、口腔医学美学基础和口腔医学美学的临床应用等,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高级专业人才所必须的口腔医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用之指导口腔医学临床实践,初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修复治疗的美学效果,为更好地从事专业实践打下基础,使口腔疾病患者从心理、形态结构等方面达到或恢复健与美的境界。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辨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通过口腔医学美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美学、医学美学及口腔医学美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口腔医学知识,掌握与修复工艺专业相关的口腔各专科专业美学分析标准;掌握美学区域美学分析方法,可完成初步设计;掌握各类美学相关口腔医疗器械制作方法;熟悉和了解相关学科美学处理方法。该课程已被评为山西医科大学一流课程,整个课程总教学时数为18学时,其中包括16个理论课学时,2个实验课学时。

《牙合学》课程简介
牙合学是关于咬合生理、病理特征的科学,是以咬合的功能特点为中心,以临床治疗为目标,研究咬合功能对相应咬合形态的需求,以及咬合形态对机体多种相关功能活动影响的规律。它是一门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学科;是口腔修复、正畸、牙体、牙周等各学科的生物学基础之一;是口腔医务工作者处理咬合的准则和依据。牙合学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次:专业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方法与能力目标以及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稳定型咬合板等的设计原理与制作方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毕业后熟练的运用口腔医学技术操作技能及开展相关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同时,在牙合学的教学过程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取向;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培养学生作为医者的责任和担当,引导学生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整个课程总教学时数为22学时,其中包括18个理论课学时,4个实验课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