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床医学 >> 师资队伍与资源 >> 正文

师资队伍与资源

发布人:研究生学院 | 发布时间:2021-03-24 | 点击数:

学科作为山西省临床医学高等教育领头雁,始终将师德师风与医德医风融会贯通,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从建校初“医师之十德”到新时代“新医德”,学科以高尚的师德医德铸就山医之魂,构建了“山医师德为引领、师资培训为路径、多元考核为约束”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1.注重百年传承,强化师德引领

从1919年首任校长杨兆泰提出“医师之十德”以来,百年山医先后涌现出何穆、赵雪芳、姜鸿南为代表的一大批德医双馨的师德楷模,学校采取拍摄纪录片、征集事迹、出版校友回忆录、现场报告等形式将他们的事迹在全校师生中广为传播,形成厚德的校园文化;学科通过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医师节、教师节、校庆院庆纪念日等特殊节点组织表彰和宣传工作,选树典型、学习先进,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创先争优、崇医尚教的浓厚氛围,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师德传承沃土。

2.优化培训机制,提升师德素养

学科坚持师者先受教,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以“专题培训注重全面性,个性化培养突出针对性,青年教师培养强调实效性”为指导,每年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学科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一位新进教师指定1-2名高年资教师作为导师,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师德养成和教学能力指导,经考核合格方可进入教学岗位;学科鼓励和组织各附属医院常态化开展各具特色的师资培养工作,派驻专家赴各附属医院进行详细指导和巡回督导。

3.完善考核体系,巩固建设成效

学科严格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要求,通过年度考核、职称晋升、导师遴选、评先评优等环节的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划出医德红线,筑牢师德底线;通过“学生评教、患者评医”,在学生和患者及家属中广泛开展师德师风、医德医风评价和意见征集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使广大教师对教育和医疗工作始终心存敬畏;学科通过教学竞赛与督导、科研指导与审查、医疗质控与评价对附属医院进行医教研一体化考核,并将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作为考核的首要元素,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学单位和附属医院准入退出机制的主要依据。

学科秉承“求实精进,坚韧弘毅”山医精神,培植“春风化雨、行为世范”师德传承沃土,塑造教师内在品质,选树了一批信仰坚定、理想崇高、敬业乐群、甘于奉献的师德楷模,涌现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师德楷模;在他们的引领下,一批优秀教职工获省教学名师、省五一劳动奖章、省三八红旗手、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省高校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从汶川地震、襄汾矿难的救援,到抗击非典与新冠的前沿,一批批山医人使命在肩、安危在后书写了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山医篇章。3人荣获“国之名医”,6人获“白求恩式好医生”,4人获“全国先进工作者”,4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7人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3人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抗疫特别人物,1人获“敬业奉献好人”,1人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学科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集体荣誉。

学科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全力培养德才兼备、扎根基层、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卓越医师和时代新人。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师中,我校培养的毕业生约占三分之二,其中多数为医院的骨干力量,为谋取三晋人民健康福祉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近五年毕业研究生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者2400余人,约占60%,留在山西省工作的2180余人,约占比55%;原中央保健局局长王敏清、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建国等诸多杰出校友,均在全国医疗战线上做出了山医贡献。

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发展为需求,以引育结合为手段,广开渠道,专兼结合,灵活引才,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优良环境,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学科教师团队。目前临床医学学科拥有兼职教师276人,其中博导49人,硕导227人;省外171人(博导36人,硕导135人),省内105人(博导13人,硕导92人)。教师团队中既有国内学科泰斗,也有国外著名教授,一批教师或团队来自山西省“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内顶尖高校、欧美知名医学院校和科研院所。各附属医院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19个、特聘教师和客座教授达329人,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学科研究生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提升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