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32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围绕区域医药行业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与研究,产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学科建设与产业创新良性互动。1、山西省“天然来源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科技创新重点团队研发中的一类新药候选物,与振东制药集团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已完成全部临床前研究,有望成为糖尿病肾病的新型特异性治疗药物。2、鉴于目前中药评价指标成分与功效关联性不强的瓶颈问题,药物分析学科团队创新性构建了高通量活性筛选辨析体系,成功用于25种大宗药材及复方中质量标志物的确定,提供了与药效关联密切的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受邀撰写TOP 1期刊综述,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3、青蒿素研究团队首次阐明自身诱导肠和肝首过代谢是导致时间依赖性生物利用度降低主要原因;并基于该代谢特点及耐药相关因子,构建系列青蒿素类、紫杉醇类等靶向抗疟/抗肿瘤纳米递药系统,显著改善PK/PD特性,为攻克青蒿素耐药性难题提供新策略,入选国家青蒿素研究联盟理事单位。4、针对山西部分道地药材质量标准落后及道地性形成机制不明难题,潞党参研究团队明确了发挥生物调控活性的物质基础,建立道地药材遗传转化体系,创新性构建基于多糖的道地性特征体系;制订了17个道地药材标准;获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等成果。5、临床药理学团队突破临床上细菌耐药和肝损伤缺少特异性标志物的瓶颈,创建近 500 种差异蛋白分子信息数据库首次提出 gyrB 突变在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的作用,创造性提出的抗生素用药方案在省内外 7 家三甲医院推广,获邀国际抗生素耐药性学术大会发言;筛选的有机锡致脂质合成及代谢紊乱相关的潜在诊疗靶点得到国际同行认可,获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图1 我校与振东健康产业集团举行战略合作洽谈会
图2 学科科研仪器
图3 学科教师荣获山西省科学技术奖
图4 学科骨干深入医药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