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学校统筹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坚持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化危为机,砥砺奋进,描绘了一个个山医人难忘的集体记忆。为彰显山医人的使命担当,凝聚奋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校党委宣传部对2020年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和凝练,现正式发布“山西医科大学2020年度十大新闻”。
初心如磐逐梦远,使命在肩勇向前。面对新阶段、新理念、新使命,每一名山医人都将胸怀“两个大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抢抓新发展格局机遇,以求实精进、追赶超越之姿接续奋斗,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山医的新篇章!
1.林武在我校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11月17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武来到山西医科大学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全校师生上思政课。林武以《坚定“四个自信”,勇担时代重任,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为题,向广大师生作了宣讲报告。林武的宣讲聚焦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紧密联系世情、国情、省情实际,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主要精神、“十三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十四五”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和解读。“今天的这堂课,不仅是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宣讲报告会,也是一堂深入了解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掌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自觉扛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重任,在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征程中书写青春华章。”林武的宣讲让师生们听得意犹未尽,热血沸腾。
2.全校师生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学校将“强党建”与“战疫情”相结合,把“红色堡垒”筑在工作最前沿,1月26日夜, 9所附属医院的44名医护人员首批踏上援助湖北的“抗疫征程”。在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前后13批、424名医护人员相继请战出征,义无反顾驰援荆楚、转战三晋,共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为国家抗疫斗争和我省实现“双零”目标作出了应有贡献。学校10名个人和2个集体受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表彰,5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表彰,4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国家卫健委等三部门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4名医护人员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人荣获“中国好人”,3人荣获“白求恩式好医生”,3人荣获“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第二医院、第三医院、附属太原中心医院、附属汾阳医院、附属肺科医院获全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记大功”集体荣誉。同时,学校发挥专业优势,拍摄13集《科学战“疫”2020》等科普视频8部,有效引导了师生和民众科学冷静面对疫情;牵头研制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和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率先通过了CE认证;组织编写《高校开学防疫攻略》,成为面向全国高校开学防疫的科学指南;开设1219门次线上课程、组织全省“开学第一课”,为全省高校开展线上教学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全校党员缴纳“特殊党费”61万余元。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应对严峻考验中彰显了山医人的责任和担当,为全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贡献。
3.学校新增附属肺科医院和第三医院

2月24日,经太原市编办批复同意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加挂“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牌子,医教研工作按山西医科大学的要求管理,享有山西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待遇。10月上旬,经山西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山西白求恩医院加挂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牌子, 成为我校附属医院。至此,我校直属附属医院增至14所,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进一步拓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4.学校全面夯实协同育人中心建设


4月14日,学校“返校第一课”采用“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讲,全体校领导和院系领导分头讲,线上线下同时讲,课外延伸研讨学”的教学模式正式开讲。这标志着学校围绕“共同战疫话成长”主题,整合教学、科研、管理、文化、实践等育人载体的作用,协同发力,由“返校第一课”、“师生对话”新课、“共同战疫”巡讲、主题党团日讨论课和“战疫班会”讨论课等“五大课堂”组成的“共同战疫话成长” 思政大课开始全面实施。该课程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案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教材,以加强本硕博毕业年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有效教育和引导了师生在疫情防控中不断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此后,学校以此模式继续开展了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等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夯实了我校协同育人中心建设,立德树人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学校荣获教育部“共抗疫情、爱国力行” 主题宣传教育工作案例三等奖。
5.学校成立一批新的科技研究平台


4月28日下午,学校在中都校区举行反向病原学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大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反向病原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徐建国院士在视频讲话中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成立山西医科大学反向病原学协同创新中心,就是要通过整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医药、流行病学、信息学、大数据、动物微生物等学科优势,源头创新,谋划未来,从理论、技术、方法、策略等方面,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全面创新新发传染病应对。12月25日,山西医学科学院A区科技平台授牌仪式在山西医科大学举行,分子影像精准诊疗中心等山西医学科学院A区首批23个科技平台获得授牌。A区科技平台将遵循“国内一流、全省统筹、成果共享”的原则,面向全省医学科技创新及医学诊疗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推进山西卫生健康领域创新驱动、科技兴医、人才强卫战略,推动全省医学科技水平整体发展。12月28日,学校成立山西医科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为建成国内一流的特种医学学科提供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撑,为“健康中国 2030”战略和“法治中国”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6.学校国家级科研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

9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我校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6项,资助总经费3500多万,其中特种医学学科李思进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重大科研仪器项目,严江伟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学校首次同时获批重大、重点项目,并且在项目总数、经费总额和青年基金获批数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学校整体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呈现快速发展势头,获批项目数连续三年快速递增。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下发《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同意组建尘肺病重点实验室等6个委省共建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同意我校第一医院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尘肺病重点实验室”,这标志着我省首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落户我校第一医院。
7.学校召开学生工作会议

9月30日,学校召开了以“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和能力”为主题的2020年度学生工作会议。会议全面回顾总结了近年来学校学生工作特别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聘任了辅导员导师、专职辅导员等七类辅导员,表彰了长期奋战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一线、业绩突出、深受爱戴的优秀辅导员、辅导员年度人物、辅导员终身成就奖,深入分析了新时代学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与新挑战,围绕“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做什么、辅导员队伍要怎么建、辅导员们要怎么做”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学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8.学校11门课程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

10月30日,教育部公示了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金课”)认定结果,我校1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数量在全国医药院校排名第2位。课程覆盖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学、护理学、医学人文、实践实验、创新创业等主干专业和领域。首批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入选,是对我校多年来本科课程建设成果和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成效的肯定。截止2020年,学校共有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63门,成为夯实我校医学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9.学校招收首批博硕士研究生来华留学生


10月30日,学校完成首批来华留学研究生招生工作,共招收了来自巴基斯坦、喀麦隆、尼泊尔等7个生源国的5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分布于我校普通外科、血液内科、妇产科等13个专业。此外,本年度还招收2020级来华本科生113名,新增加拿大、爱尔兰、刚果、塞拉利昂等生源国,生源国总数增至25个,国际学生总数达497人。同时,学校于6月19日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BRIMEA)新成员,于12月1日与意大利佩鲁贾大学正式签署友好协议。学校国际学生结构得以优化,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10.学校在 “创青春”大赛、中国“互联网+”大赛、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挑战杯”竞赛中继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

11月2-5日,在第七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我校代表队经过激烈比拼,获得银奖1项。11月17-20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我校参赛代表队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4项、最具人气奖1项、优秀指导教师1名,学校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先进集体奖。11月22-24日,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上,我校代表队获得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居山西省首位。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上,我校代表队获得银奖2项、铜奖3项,取得在该项赛事上的最好成绩。
(图文/王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