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概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校党委书记张俊龙在《前进》杂志发表署名文章:凝心聚力打造山西高等医学教育制高点

发布人:研究生学院 | 发布时间:2022-04-01 | 点击数:

2022年3月,《前进》杂志第355期“教育先锋 育人楷模”栏目刊发校党委书记张俊龙教授署名文章《凝心聚力打造山西高等医学教育制高点》。

文章从“把握三大规律,做好三个服务”“勇担育人使命,培养德医双馨之才”“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服务供给之能”“瞄准发展所需,产出原始创新之果”四个方面阐述了我校要发挥山西高等医学教育的“领头雁”作用,紧密围绕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奋力建设山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制高点。

全文如下:

凝心聚力打造山西高等医学教育制高点

张俊龙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吹响了山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号角。山西医科大学结合学校实际,将深入学习领会作为首要任务,主动找位、对标布局,准确把握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医学人才和医疗科技要求,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奋力打造山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制高点。

一、把握三大规律,做好三个服务

落实“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就要准确把握医学教育规律、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山西高质量发展规律,将培养德医双馨、服务山西人民的医疗卫生健康人才作为首要职责。

一是把握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人民健康。医学生培养具有周期长、费用高、阶段细、连续性强、实践性强、成才难度大等特点,同时,对“德”的要求标准更高、内涵更广、实践性更强。培养高素质的卓越医生,必须扎根三晋大地培养家乡情怀,才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立志为山西人民健康服务。

二是把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育高情操人才,服务国家建设。大学阶段既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也是促进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衔接的黄金期。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将引领大学生个体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知识结构、意志品质、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使命担当贯穿育人全过程,主动求变,增加知识传授的有效性、启发性、内化性,增强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把握山西高质量发展规律,产出高质量成果,服务地方发展。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是山西医科大学的立校之基。学校紧盯山西高质量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教、医、研、产”协同机制,聚焦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学信息学、新药研发等领域,重点发展医工、医理、医文、医管结合等新兴交叉学科,积极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有利条件。

二、勇担育人使命,培养德医双馨之才

为贯彻“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学校扎扎实实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

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学校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先导,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新时代医德教育新模式”为核心,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改革、素质增强、能力提升的全过程,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拔尖卓越的医药卫生健康人才。

(山西医科大学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通过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宣讲,保持校领导班子、处级干部、“三支队伍”、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和青年师生常学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图为校领导面向“三支队伍”宣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是以医学理论技能为“基”。学校按照“立足校情、整体设计、创新模式、逐步推进、保证质量”的发展思路,实施“A&E计划”,深化m-ACTIVE教育模式,开展了“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持续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取得教育部认证有效期7年的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112门,育人育才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以创新创造能力为“源”。学校不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弹性学制,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近三年,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总决赛、“挑战杯”大赛全国决赛、“创青春”大赛全国决赛、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等国家级大型赛事上,荣获5金8银26铜的优异成绩。学校坚持以赛代练、以赛代培,建立各类科技竞赛的师生团队多达200余个,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

四是以服务山西发展为“的”。学校直面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所需、主动应对,瞄准山西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医疗卫生领域卓越医生为目标,开设了整合医学卓越班;以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深度应用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开设了智能医学卓越班;以培养擅长个体化精准诊疗、引领未来医学发展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开设了精准医学卓越班;以培养善于促进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具有综合防治思维和防病治病能力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开设了预防医学卓越班。

三、优化学科布局,提升服务供给之能

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建设水平,顺势而为、主动求变,主动适应山西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用新思想引领新目标,导向性更加突出。学校以优化整合法医学、放射医学和职业病学为方向,培育和建设特种医学高峰学科,学科排名稳居全国前三名;坚持以服务健康山西战略为使命,依托20所直属附属医院,重点向麻醉、儿科、重症、妇产、精神、全科医学等紧缺医学领域倾斜,成立医学科学院,13个专科成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坚持以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为重点,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急服务能力、政策支持能力,成立反向病原学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高原学科;学校不断提升新药研制水平和实力,提升山西药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能力,建设药学重点学科。

二是用新阶段布局新路径,创新性更加突出。学校聚焦医学技术、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学信息学、新药研发等领域,积极为成果研发和转化提供有利条件;聚焦服务制药产业、精准诊疗,紧密对接国家和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加强与理工科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医工结合创新学科群;聚焦提升公共卫生、疾病预防能力,建设重大传染性疾病精准防控学科群。

三是用新理念拓展新方式,协同性更加突出。学校立足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健康山西战略,按照以医为主,学科交叉、填谷造峰、协同发展的思路,优化学科结构,强化内涵建设,建设了国内一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峰学科(特种医学、临床医学)和高原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同时,强化学科学位一体建设,动态增设调整学科学位点,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高峰矗立、高原崛起、整体提升的学科学位协同发展的新型学科生态体系。

四是用新格局融合新力量,突破性更加彰显。学校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契机,实现学校与山西医学科学院协同发展、错位发展,与医渡云合作共建医学数据科学研究院,与振东健康产业集团共建创新药物研究院,与中核高能开展高端核医学装备产业化深度合作,与省卫生健康委共建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整合医学研究院、反向病原学研究院,为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学校临床医学、药学连续进入ESI排名前1%,核医学科连续5年位居全国前10名,风湿免疫科、精神卫生科保持在国家第一梯队行列,30余个临床专科位居华北区域领先行列。

四、瞄准发展所需,产出原始创新之果

随着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进入攻坚期,山西医科大学瞄准医学科技的“卡脖子”问题,团结协作、集智攻关,不断取得原始创新成果的新突破。

一是基础研究取得新突破。学校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创新团队,构建科研平台,推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学校部级及以上科技平台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实验基地、工程技术中心29个,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5项(含重点项目6项)。学校在消化道恶性肿瘤防治机制研究、分子影像精准诊疗研究、纳米药物载体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出生缺陷机制研究、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研究等领域产生了一批国际前沿成果,实现了科技实力和学术影响力的双提升。

二是医工结合取得新进展。学校2017年成立医工结合研究院,积极与理工科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制造企业合作,促进医学与信息、机械、材料、生命、数学、物理、化学、管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2018年以副理事长单位入选全国医工整合联盟,2020年与深圳光大基因合作研制的新冠病毒(2019-nCoV)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通过CE认证。在“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的基础上,学校开发的新冠肺炎智能化心身调节系统在武汉等地医院推广使用。

三是高端装备获得新跨越。近几年,学校在高端医疗装备开发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学校与中核高能联合研发制造的全自动化制备临床和科研多种显像药物的操作设备“辐睿智配”于7月29日面市,研发的“3D光学分子影像腹腔镜成像系统”建立新的手术规范,将手术过程可视化,使手术更加精准、时间大幅缩短、患者快速康复,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近三年,学校20余项专利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

学校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根据建设国际知名、国内著名、区域领先、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的发展目标,紧密围绕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整合资源、凝心聚力,奋力建设山西高等医学教育的制高点。(作者系山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图文/路云)

上一条:公示:山西医科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1年)
下一条:护理学院开展导师研究方向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