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正文

王彤教授团队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发文:提出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延长COVID-19的隔离观察时间

发布人:研究生学院 | 发布时间:2021-04-29 | 点击数:


近日,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统计学教研室王彤教授团队在《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Demand for longer quarantine period among common and uncommon COVID-19 infections: a scoping review”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考虑了无症状感染者等特殊情况,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及可能的隔离期长度进行估计,提出在现有14天的基础上可适当延长隔离期,从而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减少传播风险。

(纳入的102例无症状感染者和20例临床症状前期感染者的感染史)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4天隔离期,该方法主要依据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潜伏期分布,尤其是该分布下的尾部百分位数(第95%,第97.5%或第99%分位数)。然而由于在传染病暴发初期更容易纳入潜伏期较短症状较重的患者,以及根据潜伏期的传统定义估计时未考虑无症状感染者等特殊感染类型,同时不规则数据(如暴露至发病时间信息为区间删失形式)的信息未充分利用,据此得出的隔离时间具有一定“漏筛“的风险。有证据表明,解除隔离之后仍具有传染性的感染者与中国境内近几次的散发和暴发事件具有密切联系。

(50例复阳患者的住院及出院后复阳的时间分布)

本研究纳入了2020年2月至2020年12月全球中英文发布的患者信息并进行多渠道验证,共计有确诊的1920例普通感染者及三种特殊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临床症状前期感染者,康复后复阳患者),采用基于双边区间删失的统计学估计方法对适用于上述感染类型的隔离时间进行估计。结果显示,有效的隔离期应大于14天,且识别特殊感染者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34.1%的特殊感染者出现症状时间大于14天)。考虑到在定义双边删失数据时该研究采用了保守的策略(如无症状感染者实际的潜伏期可能更长)并通过不同的统计方法对不同人群进行了充分的敏感性分析,是一个稳健、偏保守的估计,故建议在医疗资源不足、发病迅速且不能及时广泛接种疫苗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隔离期长度。该结论也为目前各地针对入境人员14+7的隔离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给出了首次考虑各种特殊感染者情况下的潜伏期估计,这一参数也是估计基本感染数和制定疫情防控与隔离策略的重要依据。

(基于有症状感染者-蓝色和所有感染者类型-红色的潜伏期分布)

本研究得到山西省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人群传播规律研究”项目资助,部分研究内容以预印版发布并在中华预防医学会生物统计分会换届大会上报告交流,受到相关学者关注。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山西省疾控中心合作,参与成立了“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诊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及徐建国院士指导下的“山西医科大学反向病原学协同创新中心”。公共卫生学院师生员工积极投身新冠肺炎抗疫工作,与山西省疾控中心一道多次进行疫情研判,研究生团队前往晋中一线抗疫,展现了我校公共卫生专家和团队在新发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担当。

王彤教授指导的研究生李之垚为本文第一作者,公共卫生学院创新实验班本科生张文慧、周晓惠、沈雨晴、董一博参与了本研究的数据提取核查及分析工作。预防医学专业创新改革试点班以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为目标,同时增强本科生与导师的沟通交流,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

(图文/李之垚)

上一条:山西医科大学王彤教授团队提出适用于高维自变量的广义倾向性评分方法
下一条:王素萍教授在《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发文:揭示重金属暴露对子痫前期的影响